运用标准化破解民生“幸福密码”
四川成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成效明显
□ 张 东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新北·天府之家社区综合体,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室里歌声绕梁、不绝于耳。而在另一个房间内,社区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监测着老人们的动态,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可立即采取措施。
这是参加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的200多名代表参观成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点位时看到的情景。
基本公共服务是人民幸福的“硬指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2020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通知,批准成都高新区、锦江区、成华区、新都区开展国家首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如今,成都已通过试点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形成优质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7月23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当天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走访调研了成都高新区、锦江区两个点位,成都运用标准化试点破解老百姓“幸福密码”的创新实践受到广泛肯定。
走进新北·天府之家,可以看到科技感十足的展示大屏、安全舒适的娱乐空间以及各具特色的活动场景。据了解,该综合体包括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善幼儿童之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餐厅、残疾人“融乐阳光家园”、社会关爱援助中心、民间艺术馆等服务功能,覆盖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文体服务保障等领域。
善幼儿童之家装点得充满童趣。其中,善学综合功能厅面向社区的青少年、成年居民,提供每月6~8次的市民公益课堂;善育托育屋打造了“小人国”版教室,幼儿可根据创设的环境和材料,去摆弄、尝试、体验,释放最本真的天性。
没有棱角的适老化桌椅,实惠健康的可口餐食,社区餐厅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提供就餐和配餐服务,不仅解决了吃的问题,更让老年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
木习习琴舍带来富有灵气的学习氛围和听觉享受;将法式刺绣运用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刺绣、扎染)中;挖掘街道竹编人才,其作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博物馆及相关研究机构收藏……民间艺术馆内,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每日都在丰富着居民们的生活。
锦江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项目,则是按照“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多方运行、民政融入”的思路,打造建设的锦江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标准体系综合集成体,是锦江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枢纽和指挥平台。
为发挥标准化在促进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便捷化上的作用,该中心在“保基本”的基础上适度拓展,构建形成“五位一体”服务网络标准体系,即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点、院落长者空间,搭建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系统,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指南》《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规范》《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规范》等12项关键标准,打造锦江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模式,让老年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有温度、有态度、有力度的基本公共服务。
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与会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以标准化现代治理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共谋城市发展的美好未来,共绘幸福生活的民生画卷,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据了解,近年来,在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成都把标准作为均等、可及、普惠、优质的价值尺度,通过编制“服务事项、重点项目、基础数据”3张清单,建立“服务供给、目标考核、监测评估”三大体系,实施“清单动态调整机制、非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社区治理机制”三大创新,努力将“协调一致、兼顾各方”的标准理念、“规范行为、提升质量”的标准化功能,全方位融入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促进空间布局更加科学,要素投入更加合理,服务水平更加优质,为成都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标准支撑。
《中国质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