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品,大标准。”这是ISO鞋号标识和标记体系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戚晓霞日常工作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虽然鞋属于小产品,但在从事20多年标准化工作,尤其是国际标准化工作之后,她已经认识到了鞋相关标准的巨大作用。不过,业内人士是这样解读的:“小”是谦词,“大”是责任、是担当,戚晓霞正是凭着这份责任和担当,走上了ISO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的岗位。
ISO的技术委员会设置印证了戚晓霞“大标准”的说法。同属一类产品,但ISO设置了两个技术委员会:ISO/TC 137(鞋号标识和标记体系技术委员会)和ISO/TC 216(鞋类技术委员会)。
2010年,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与南非标准局共同承担ISO鞋号标识和标记体系技术委员会(ISO/TC 137)联合秘书处,同年成为ISO鞋类技术委员会(ISO/TC 216)鞋类和微生物工作组召集人,2014年成为ISO/TC 216鞋类术语工作组召集人。
ISO/TC 137的工作范围包括:基于脚测量的鞋号体系、鞋号标识和标记的标准化;鞋号范围(单位和号差)的标准化;鞋楦或类似设备的校正体系的标准化;术语。ISO/TC 216的工作范围包括整鞋和鞋类部件的试验方法、术语和性能要求的标准化。
鞋标委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于1980年3月成为ISO/TC 137的P成员(即参加国),1998年成为ISO/TC 216的P成员,2009年成为欧盟鞋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ISO两个秘书处现行有效的标准共80项,其中包括一项2013年由我国主导制定发布的标准。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还有7项国际标准。
戚晓霞说,自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从2006年派员参加鞋类国际标准化会议后,我国在鞋类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渐成为制鞋大国和出口大国,地位举足轻重。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代表我国制鞋行业在鞋类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中国以一个非欧盟国家的身份成为欧盟鞋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2009年,由我国主导制定鞋类抗菌标准申请在历时4年后获得批准身份;2010年,我国代表成功说服其他各国专家设置微生物工作组,并争取到了该工作组的召集人;2010年,我国申请与南非联合承担ISO/TC 137秘书处获得通过;2010年和2013年,ISO/TC 137会议在中国成功召开;2014年,我国代表成功说服其他各国专家设置术语工作组,并争取到该工作组的召集人身份,正是该工作组的建立,推动了后来ISO/TC 216构架的改革,受制于欧盟鞋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时代即将过去;2014年,我国申请主导7项标准动议获得通过……
戚晓霞说,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取得不错成绩的背后,历经了数不清的“首次”和“曲折事件”,但这些幕后工作和我国参与的鞋类国际标准化工作串联起来,为我们参与国际标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形式也逐步发生变化。从转化国际标准到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从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到协办国际标准化会议再到进入国际标委会的管理层。一步步走来,我国在鞋类国际标准化工作中也取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戚晓霞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劳工、原辅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速,鞋业需要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产品销售型向品牌、文化、服务、标准输出型等更高层次转变。这需要我国在鞋类国际标准活动中拥有决策权,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标准,使我国真正成为鞋类产品国际标准化的参与者、主导者和受益者,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标准”的跨越。同时带动国内检测机构与国际水平接轨,打破国外检测巨头在检测及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垄断,这也有利于为我国鞋类产品出口扫清标准障碍,规避贸易摩擦,维护良好的行业及国家形象。(记者 徐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