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长虹格润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家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发布了《LCD屏碎玻璃》《PDP屏碎玻璃》《PDP和LCD屏可再生塑料膜》3个企业标准,发布过程仅用了短短几分钟。而在过去,这个过程至少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从原来的标准备案制到现在的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体现了政府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信心和决心。”长虹格润负责人表示,此举不仅有效简化了备案流程,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更充分释放了企业的转型动力与创新活力。
作为西南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致力于通过占领行业标准高地打造产业领军品牌的长虹格润,无疑是成都市积极探索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有500多家企业上传1300余项标准,涵盖1673种产品,其中国家标准292个、行业标准121个、地方标准12个、企业标准844个,在全国首批开展企业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的7个省市中排名前列,再次体现了标准改革的“成都担当”。
勇于担当 肩负起为全国标准化改革探路使命
一直以来,标准化都是成都市最有底气的一张“质量底牌”。特别是近年来,成都市围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完善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标准,用“成都标准”不断刷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高度,其创新成果多次赢得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的充分肯定。他称赞成都市标准化工作“机制好、措施实、有成效”,并表示国家标准委将全力支持成都打造西部标准高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4年10月14日,在第45届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国家标准委正式发文,决定在上海等7省市开展企业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作为全国首批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都市和深圳市再次携手入围,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副省级试点城市。
深化标准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加大企业产品标准管理改革,建立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去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中明确提出“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去年9月召开的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是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确立中国质量对市场的硬承诺。”
率先在全国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正是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大改革举措。作为国内标准化建设的排头兵,成都再次肩负起先行先试、为全国标准化改革探路的重任。
先行先试 积极探索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
为了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都市质监局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处室、直属单位及各区(市)县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成都市企业产品与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旨在突出整体谋划,形成创新合力。同时该局围绕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目标任务,出台了具有成都特色的《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公开声明试点工作通知》。作为试点建设的时间表和任务书,《通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主体责任,也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标准化改革的成效,企业是最终的投票者和检验者。为了更好地激活企业参与标准化改革的动力与活力,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深入高新、双流、新都等地180多家企业,积极向企业介绍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的启动背景、目的意义和推进思路,以及“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使用方法等相关内容。同时与企业代表就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实际应用展开充分讨论,广泛听取企业代表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征求并收集企业对试点工作的各类问题意见近百余条,汇总整理为5大类48条,重点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沟通机制,为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快企业产品标准由“只公不开”向“既公又开”的实质性转变,这是成都市开展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的出发点。成都市质监局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转变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方式,就是要把企业拿着文件跑行政管理部门的窗口备案,改为企业自主在统一开放的网站上发布自己产品标准,从而实现对全社会的公开。这不但在形式上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备案文件数量、程序以及时间,方便了企业,而且在效果上将增强企业产品标准的实效性,保障了消费者知情权,便于政府掌握企业产品标准信息,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据了解,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内容包括:企业自我承诺,企业基本信息,企业所执行的产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名称、编号、文本,或产品的技术指标名称、要求、测试方法等。企业只需登陆国家标准委建立的“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按要求填写相应企业信息,上传产品主要性能指标标准文本等内容即可完成备案,并供公众查询。
“采用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对企业而言,不仅意味着缩短了时间,节省了费用,更让标准本身活了起来。”刚刚通过该平台发布了一项“门盖涂胶线”企业标准的成都思尔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标准备案后,除了政府监管,不对社会公开。如今,公开的标准可为全社会所用。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还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最直观、最有效的展示窗口。如今,该公司技术人员在与客户进行产品宣传、商务谈判、技术沟通时,通过登录网站,一键轻触,产品的质量标准便一览无余,赢得了客户的赞赏和认可,产品销售自然如虎添翼。
同样尝到标准自我公开甜头的蜡笔小新(四川)有限公司负责人则认为,通过标准自我公开,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质量底气和品牌形象。“只有经得起检验的才敢于公开,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力。”据该负责人介绍,标准公开后,该企业的产品销量明显增加。
为了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成都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服务评价,组织第三方机构利用企业声明公开的产品标准开展标准服务、标准比对和标准评价活动,积极探索构建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信息评价服务机制,着力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闭环式”试点信息共享模式,为企业进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更自主的服务环境。截至目前,该市共下发通报8期,开展符合性评价6次,累计评价标准600余个,发现问题20余处,涉及标准60余个。
据了解,该市目前正在探索研究制定《企业产品标准主要性能指标的公开规范》,旨在进一步推动企业落实标准化主体责任,增强诚信自律意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扎实推进 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这是成都市开展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的落脚点。成都市质监局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其意义已经超越标准本身,是一项促进提质增效升级的制度创新。它体现简政放权,不仅能给企业松绑,释放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使企业通过制定实施更高标准而提高其竞争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有利于落实企业质量和标准化的主体责任;还可营造市场环境,按照“优质优价”原则,让消费者用脚投票,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质量取向的梯级消费,促进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它还可创新监管制度,改革政府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模式,促进企业诚信自律。
作为国家工量具重点生产企业和出口基地,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对此感受颇深。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标准自我公开会形成一种良币驱逐劣币的示范效应。如果你的产品标准不够,你的竞争对手自然会站出来指责你;你的产品质量达不到你声称的要求,你的用户会来投诉你;你的标准如果违反了国家的一些规定,那我们的政府会来监管你。“通过全社会监督,倒逼企业创新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把专利与核心技术摆上人人可查的互联网,企业是否会有顾虑?成都英华化工有限公司就曾经遭遇过这一问题。该公司最近准备在“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一项自干白漆的企业标准,由于标准中含有企业的部分技术秘密,该公司负责人担心被同行业的一些公司抄袭利用,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在标准公开之前一直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当地质监部门工作人员打消了他的顾虑。
“标准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标准引领。即通过制定更加严格、先进的标准,促使企业生产出质量更高、功能更先进的产品。再通过市场竞争,促使全行业升级标准,从而实现整个行业、乃至国家质量的升级、技术的进步”。该工作人员告诉公司负责人,通过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可以更加直观的引导社会消费行为,进而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质优价,形成质量提升的正向激励,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更高的标准,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标准引领。目前,该公司已经公示了标准文本全文,并向着行业标准的引领者阔步迈进。
在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标准公开激发创新活力的同时,成都市还注重发挥行业力量制定团体标准,并以此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升级。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城市化聚集效应加速,辽宁盼盼、重庆豪轮俊、四川万象顾阳等门窗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成都,带动了大批企业竞相发展,形成了门窗产业的规模效应。目前,成都的门窗企业数量已达千余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行业全年总产值突破70亿元。
然而,成都市质监局在对上传平台的门窗企业产品标准进行符合性评价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公示的产品信息存在产品真实属性模糊不清、同类产品公示指标项差异较大、公示指标项不能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等问题。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成都市质监局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创新自选动作,主动联合相关行业、技术机构和部分重点企业制定了《金属门产业企业产品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公开规范》。“通过《规范》推广实施,着力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着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组织实施事中事后科学监管,提升管理服务质量。”该局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正以金属门产业为试点,鼓励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较多的建材、化工等领域研制实施企业产品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公开规范,引导企业公开规范的产品标准信息,并通过标准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以标准竞争助推产业升级。同时,该市还将积极联合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共同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形成既能支撑产业持续发展、又能在全球逐步叫响的“成都标准”。
为了进一步探索建立标准公开监督机制,成都市还将有效利用平台公示标准信息水平,通过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双管齐下,加大对存在较大风险的企业产品的监管频次和抽查力度,最大程度防控风险。同时,积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广大企业、消费者参与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实施和监督,积极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逐步形成社会各方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共治机制,建立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质量治理格局,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营造诚信规范发展的良好环境。
不久前,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崔钢专程来成都调研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他对成都市质监局主动承担试点任务、迅速开展并细致深入推进试点工作表示高度赞赏。他希望成都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的机制体制优势,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力争在试点工作中体现成都担当,实现率先突破。
着眼长远 全力打造西部标准高地
积极承担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无疑是成都市坚持标准发展战略、建设西部标准高地的一个缩影。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提出“推进产业标准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具体要求,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进一步强化在全球的比较优势和在西部的高端优势。
在大力实施标准创新战略过程中,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始终坚持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依托制度创新统领全局。为此,该市在西部地区率先成立了成都市标准化委员会,通过创新机制体制不断提升标准化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同时,为鼓励企业积极投身标准创新,成都市还制定并出台了《成都市标准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鼓励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标准采标、制标、用标,促进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标准化。该市还积极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间加强标准研制,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2013年6月26日,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课题调研提纲》,将“研究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质量测评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倍增”列为重要调研内容之一;今年,该市进一步明确21个区(市)县政府和39个市标委会成员单位的标准化工作职责,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全市质量强市目标绩效考核,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充分显示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对于加快实施标准创新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之为和积极之举。
有了强大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成都标准”开始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截至目前,成都市已承担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3个、ISO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1个,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6项、国家标准696项,发布地方标准277项,全市累计备案企业产品标准15143项,采用国际标准产品累计达2892个,使用采标标志产品备案2199个;承担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3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5个,省级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5个……一大批“成都标准”强势崛起,有力促进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了产业升级,为成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四化”建设同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蒲江、大邑等农业大县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明显成效。蒲江县已相继制定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等区域性地方标准19个,完善了茶叶、猕猴桃、柑橘优势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大邑县积极创建全省首个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目前已完成生态果蔬产业标准体系、水产养殖产业标准体系和一三产互动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共收集整理1152项标准,其中包括465项新制定的项目标准;完成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仁葡萄种植技术规范》等20项区域性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初步搭建起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大邑农业标准综合体。双流县在深入实施双流冬草莓振兴计划中,建设“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三级良繁体系,建成组培中心、工厂化育苗基地和3000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功举办数届中国冬草莓文化艺术节,拉动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高新、龙泉驿等工业强区通过积极抢占标准制高点实现现代化大生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成都制造”不断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的步伐;高新区在创建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的标准创新成果,多项工作位居全省第一:发布了全省第一个联盟标准,制定了全省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纲要,实施了全省第一个标准化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出台了全省第一个标准创新激励资助政策。龙泉驿区通过标准化建设在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944.6亿元,增长12.7%,占成都市经济总量的近1/10,位居全市第一;汽车整车整机产量90.5万辆、增长23.3%,其中整车产量89.7万辆,占四川省整车产量的71.5%、成都市整车产量的95.2%,有望率先迈进全省县域经济千亿俱乐部。
锦江、青羊等商贸重地以标准化为抓手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在承担全国首例城乡物业管理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中,锦江先后投资1.58亿元启动了物业管理、院落整治、设施更新、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等系统升级工程,填补了国家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空白,极大地提升了全区城乡物业管理水平;青羊以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为载体,带动文博旅游年销售收入2亿多元,从业人员2000余人,游客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推动景区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成华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高分通过国家验收,其推出的多项“成华造”养老服务标准,不仅显著提升了辖区养老服务水平,也为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与此同时,成都市通过“互联网+标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不仅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提升了标准支撑产业升级的硬实力。今年以来,该市构建起成都市公共信息标识矢量图形库,满足全市各行业、各应用场所对公共信息标识矢量图形的使用需求;以四川天府新区为依托,重点打造“标准信息查询服务平台”,提供456个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发布的超过35.75万条标准题录的一键检索;高起点建设“成都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累计免费查询标准1234个,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天下标准。
目前,成都还在全国首个启动了标准化发展水平与效益测评指标体系课题研究,旨在探寻标准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成都标准”的发展品质。同时,该市正以天府新区、高新区为中心积极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成都)基地,着力打造“立足成都、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集丰富标准化资源、权威标准试验验证为一体的汇集区和契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创新与应用基地。
在大力提升城市标准化水平的同时,成都市质监局还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积极推动“成都标准”走出去。成都首次受邀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78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大会及IEC部分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和工作组(WG)会议,英国标准协会(BSI中国)与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会议在成都举行……一系列重量级的亮相,不仅让“成都标准”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极大拓展了“成都标准”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推动着成都打造西部标准高地的时代进程。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当前,成都正站在“新常态、万亿级”的新起点,踏上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全市上下将继续高举标准创新旗帜,继续深化标准示范成果,积极促进标准与科技携手、标准与品牌联姻、标准与质量融合,不断推动成都制造迈向成都创造、成都速度迈向成都质量、成都产品迈向成都品牌的坚实步伐,以标准改革的“成都担当”,奋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