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年产值超过13万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同时,石油化工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其长周期、高负荷安全运行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检(维)修作为保障。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石化检(维)修市场一度十分混乱,针对此现象,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与中国石化等央企紧密合作,充分运用标准化手段,探索出了一条规范市场环境、促进石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新路。
多年以来,提供石化检(维)修服务的单位能力参差不齐,“巡洋舰”与“小舢板”并存,没有一套科学的能力评价标准,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市场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在2011年,仅为中国石化所属炼化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类检(维)修单位就达4300余家,导致企业管理出现成本高、难度大、效率低的现象。而且还因检(维)修单位技术水平不过关,多次发生直接作业环节的质量安全事故,如施工过程中误将地下管线挖漏,因检(维)修质量问题造成关键压缩机组多次返修而延误装置开工,每天直接损失达上千万元。检(维)修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挂靠、分包现象,造成“一流资质、二流管理、三流人员”,分包单位专业素质差、安全意识淡薄、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为了改变检(维)修市场的混乱局面,中国石化于2011年提出“规范清理检(维)修队伍,建立检(维)修资源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经与中国特检院多次协商、科学论证,其委托中国特检院作为第三方技术机构,对检(维)修单位进行能力评定,依据能力评定结果对进入中国石化检(维)修市场资源库的单位实行资格准入。为此,中国特检院组织石化企业、检(维)修单位、技术机构、行业专家代表等相关方研究制定了石油化工检(维)修能力评定系列标准,包括评审规则、程序、条件和检(维)修单位管理体系等,于2011年10月正式发布。该系列标准涉及动、静、电、仪、防腐、保温、土建等多个专业领域,对检(维)修单位施工能力、施工业绩、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以及检(维)修项目管理等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依据这些行业公认的标准,中国特检院开始独立公正地开展第三方自愿性认证。
2012年4月至今,中国特检院已经对363家企业开展了能力评定技术服务,累计完成评定项目3186项。截至2015年5月,通过评定的单位共324家,用标准这把“尺子”为石化企业筛选出了最优良的检(维)修队伍,实现了对检(维)修单位的分类分级管理。同时,石化企业对获得认证的单位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淘汰问题单位,拒绝“带病上岗”,保证了检(维)修单位的服务质量。几年来,石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检(维)修市场环境得以净化,检(维)修市场结构明显优化,“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由于检(维)修质量的提升,中国石化化工板块的装置非计划停工逐年减少,2014年同比降低26%,且未发生因检维(维)不当引起的安全责任事故。2013年底,神华集团煤制油化工板块所属企业也开始采信中国特检院的认证结果。
目前,中国特检院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改革的号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在牵头组建石化检(维)修标准化联盟。通过生产企业、检(维)修单位、行业组织等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石化检(维)修能力评定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发布自己的“团体标准”,并向更多的特种设备领域拓展,逐步建设成为特种设备领域权威的标准化团体,开展更为广泛的认证服务,更好地服务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