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标准化——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我国现代化农业之路
“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促进农业现代化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听到这个消息,种了40年庄稼的湖北省农民徐富非常高兴,他真心期盼着国家在农业改革中出台更多的措施,因为他发现,目前村里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仅靠传统的种田方法,估计要担忧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了。
听到总理的报告,坐在大会堂里的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也很高兴,因为他发现自己一直在走的路,非常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今后要在农业现代化上做更多的探索。
两会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必须是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而要实现这些,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这既能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增加产量;还有利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备受关注的粮食质量安全。
标准化推动产业化增数量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都面临着“明天谁来种地”的拷问。破解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给出的答案是:要靠产业化。产业化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粗放、低水平的种植方式,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
在谭伦蔚看来,再靠过去那种散户生产方式,既没有产量也没有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也就无从谈起;而收入不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甚至导致撂荒。“只有成规模、成产业链的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起来,才能有效保证先进的种植技术到位、提高种粮的机械化水平、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粮食单产,它们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谭伦蔚说。
对于这种“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刘文新深有感触和体会,正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直接推动了文新茶叶走向全国。“农业合作社的主旨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整个企业的规模化,这种机制既保证了茶农的积极性,也能很好地创造品牌,而龙头企业负责品牌、茶农负责种茶模式成功的背后,就是依照标准化的方式种植,保证质量。”刘文新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西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核心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他看来,做好现代农业还应该注重专业化。“种地和打工必须严格区分开来,种地的人应当全身心地做好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不能一边种地,一边打工。”王勇以西王村为例介绍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西王村的村办企业逐渐做大,村里有大部分人在村办企业上班,只有12户坚持种地,因此,王勇将全村的耕地承包给12户村民,其他村民则安心在企业上班。12户家庭最少的3.33公顷,最多的超过6.66公顷,通过规模种植,确保了产量和质量。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现在的问题不是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很多,而是太少了,国家应该推出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标准化种植,引领大家走现代农业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德州市科协主席马传先说,对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使得如何种植、农业机械使用、规模化推广等,全都有章可循。
标准化落实规模化保质量
“大家听说过注水的猪肉、牛肉,没听说过注水的大米吧?但你们有可能吃过。”在浙江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去年两会带来300多种问题食品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今年带来了注水大米。
“我们的消费者想要好看的、便宜的,特别是我们的食堂是搞招标的,没有最低价格限制,所以大家拼命把价格压低。”朱张金说,为了压低价格,一些小作坊就给大米注水。在小组讨论会现场,朱张金带来了他今年2月底在市场上买的每公斤0.95元的注水大米和正常价格的大米,以及几张大米加工作坊的脏、乱、差照片。从现场看,两种大米并没有太大区别,注水大米显得更白。
“一般注水比例是十吨大米一吨水,正常大米含水量为14.5%~15.5%,注水大米的含水量要高出5%。自来水价格贵,一些不良商家就直接用河水浸泡。”朱张金说,“注水大米容易坏,就掺杂了好的大米一起烧,除了口感稍微有差异,也吃不出太大的区别,但长此以往,对身体的影响是肯定的。”
表面相似的大米,却有着如此不同的质量和安全,朱张金的现场展示以及“成立大米销售专业合作社、提高国内大米加工标准”的建议,其实瞄准的也是今年两会上比较受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和粮食安全问题。究其根源,还是与农业现代化密不可分。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和养殖。
谭伦蔚认为,要控制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需要一个整体的标准化防控。他建议,可以在粮食外包装上加印二维码,使监控整体化、标准化。“比如说,对于种植面积在千亩(66.66公顷)以上的新型种植主体,粮食加工出来时在袋子上印上二维码,扫一扫,什么时间种的?什么样的种子?都可以追溯。这样,加工、收储、出厂直到市场,都能有一个整体的监测。”他说。
王勇则建议建立产品质量阶梯标准。“现在我国的产品质量分级很简单,合格或是不合格。这就像应试考试一样,60分就万事大吉了,谁还会追求90分或者更高分数呢?”王勇说,在这样的产品质量标准下,种植企业、生产企业很难会主动追求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产品品牌的“含金量”也大打折扣。可以建立产品质量阶梯标准,通过划分多个不同的标准来让消费者更明白哪些产品更安全、更可靠。
据统计,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然而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关注粮食数量增长的同时,都重点提到了质量安全问题。许多代表、委员都认为,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必须如中央所要求的那样,“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这些都离不开农业标准化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