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背后:需服务标准化还是行业立法
国内城市普遍存在的打车难、服务差等问题,使得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新修订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受到社会热议。新国标不仅要求司机在乘客上车前不得有询问目的地等挑客行为,更是规定司机在运营前和运营中忌食有异味食物,不在车内吸烟,不向车外抛物、吐痰,这些看着很好但执行很难的要求,让人们产生疑问:到底是服务标准化还是行业立法,才能让出租车运营服务得到真正改善。
此前,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甚至是出租车公司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某些东部城市“号称”自己的服务规范在几年前就已超过新国标。但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是两回事,尽管各地规范制度层出不穷,但拒载、绕路、议价等行为仍然严重影响了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形象。
不过,在服务标准化可能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目前寄希望于依靠行业立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国内出租车运营服务现状也并不现实。在出租车行业划归交通部门管理后,监管部门对于拒载、绕路、议价等问题的管理整治不可谓不严格,但由于出租车运营服务灵活性和变化性较大,除了拒载等“硬性”违规定责、处罚比较清晰,如果将出租车司机的口气、外貌、服装入法,不仅执法困难,更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出租车运营归根到底是服务行业的问题,服务问题要想治本,最终应由市场定位、供需关系和服务竞争解决,软性的服务标准化和硬性的行业立法,都仅仅是加强治标。从这个角度看,国人的打车难困扰,不仅有待于新国标有形的手去破除,更应由市场无形的手来推动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