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量接力棒代代相传——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
“太令人振奋了,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2月7日,听到《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以下简称《纲要》)发布的消息,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像一个孩童一样,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我国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学科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刘源张自1957年从美国回国至今,一直在为研究质量应用、实践质量方法、宣传质量工作而奔波,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国质量发展事业以政府《纲要》的形式颁布、贯彻下去,质量强国战略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质量发展的接力棒能够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传承下去。“今天,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纲要》的正式颁布实施,表明我国质量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说明了国家、社会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是所有质量工作者的梦想,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质量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刘源张动情地说。
作为质量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刘源张说,小时候,自己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一名工程师,但在日本、美国的求学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战后日本崛起、美国强盛的内因都是因为重视质量的结果,也使他认识到要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必须要让全民都重视质量,走质量强国之路,也令他有了从事质量工作的想法。回国后,当时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质量差距,更加坚定了他从事质量工作的决心。
由于条件限制,加上物资短缺,当时普通人对质量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不如现在。“有些断层。上层着急,基层干急,由于人员素质低,推广起来很难。”下面的经历刘源张还记忆犹新:1957年他在中科院力学所开设第一期质量控制讲习班,虽然钱学森出席,还讲了话,但参加者只有16个人。根本不像现在,一场质量培训多者上千人参加。而中国的质量事业也正是缘由刘源张这样的星星火种,才一步步燃成了今天的燎原之势。
“我清楚地记得,到1978年第一次全国‘质量月’大会时,7位副总理都出席指导;上世纪80年代,各地广播、电视都开设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专题讲座,掀起了培训热潮;今天,各地的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更是风起云涌。正是全社会的这股热情和干劲,使得我国质量事业能够大踏步前进,奠定了今天《纲要》颁布实施的基础,营造了今天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局面。”忆昔抚今,刘源张不禁心生感慨,但更多的还是欣喜:欣喜自己是质量人中的一分子,欣喜自己见证了中国质量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欣喜自己参与起草的《纲要》得以颁布实施。
“没有中国质量事业的支撑,怎么会有我这个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费根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经的亚太质量组织主席?”每每谈及“中国成绩”,刘源张都会自豪地拿自己“说事”。
除了开心、激动,还有信心。谈及“关键时刻”颁布实施《纲要》的意义,刘老有着自己非同一般的理解:“信心”。
“现在的质量形势怎么样?人民怎样看待目前的质量问题?如何有效提升质量水平?《纲要》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刘源张坦言,《纲要》发布之前,《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作为质量大纲,对我国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持,有效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目前我国还存在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资源消耗大、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出口信誉危机等现实问题。
“《纲要》的历史使命就在于解决此类问题,由此提振生产、投资、消费、出口信心,在质量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它的颁布可谓正逢其时,我更愿意把这部纲领性文件称作‘质量强国战略纲要’。”刘源张扳着指头,从分析质量形势,质量与标准、认证、计量的关系,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国际形象的关系,一直讲到企业主体责任、质量安全监管、法制建设、工作机制体制以及质量文化建设,朴实的话语,既透露了他对《纲要》重要性的认识,也表明了一位老质量工作者对《纲要》寄予的厚望。
谈到《纲要》的贯彻实施,刘老马上严肃起来。他反复强调,质量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在“十二五”发展的攻坚时期,人人都应该成为《纲要》实施的践行者,在质量的理念上,要有“忠孝两全”的思想,个人看重并身体力行质量工作,为小家尽孝,为国家尽忠。言谈间,他总是流露出对质量工作的浓浓情意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有着运筹学博士背景的刘老认为,应该“融技术与管理”为一体,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比如,《纲要》提到的名牌工程如何建设?第一,要起个好名字。日产在加利福尼亚卖车,起了个英文名字:sunny,阳光,顾客一看就想买;第二,要舍得花钱宣传;第三,要有专门人才去筹划干这个事。青岛啤酒价格在北美比当地啤酒贵10%,就是因为一名美国人建议将瓶子改装成了可口可乐那样的小瓶。再比如,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既要求企业不见利忘义,不糊弄人,也要求消费者不能遇到质量问题老想到“私了”。在质量法制建设方面,刘老告诫中国企业,要以日本汽车召回为例,把召回当成一个习惯,养成一种文化。
《纲要》的起草和定稿讨论,刘老多次参与。当问及对这一工作的贡献时,他说,《纲要》是各界人士集思广益的成果,如果说自己有什么贡献,那就是他强烈要求把企业“一把手”作为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最高最后负责人,写进《纲要》。因为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把关人,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强调企业的主体责任,也是要解决诚信和认真的问题。“不认真,缺诚信,是我国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癌症。”他很高兴看到《纲要》的第三部分专门从5个方面对“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不知不觉,采访的时间到了,但刘老仍意犹未尽,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专家简历
刘源张,1925年1月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管理科学和管理工程专家。1949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学士学位。1954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导、研究员。1960年出版的《运筹学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开我国管理科学理论联系实际之先河。1976年开始,创立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中推行。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和奖项。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质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