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市场监管局构建“标准化+生态文明乡村”毛纳样板

2024-01-12 16:22:54 文章来源: 中国质量报   发布人: 网站管理员

清澈的水流穿村而过,鸟鸣蛙叫不绝于耳,仿佛奏响了一曲生动的黎乡“田园牧歌”。

近日,记者跟随海南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化+生态文明乡村”毛纳样板项目的评审专家组,走进了位于五指山腹地的黎族村落——毛纳村。

走进毛纳村,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大型的黎族船型屋。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游客接待中心,是展示黎族服饰文化、文创产品的窗口,也是毛纳村委会所在地。它由3万根经过特殊处理的保山竹建成。”在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块熟悉而又特殊的牌子——“‘标准化+生态文明’毛纳样板质量基础设施工作站”。

据了解,毛纳村的村民96%都是黎族,保持着农耕时代的生产习惯。“把毛纳村从刀耕火种的时代拉到现代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标准化。我们山里也要有标准化。”五指山市副市长肖爱劭执着而坚定。近年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利用质量基础设施,帮助毛纳村建起了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开发了炒茶工艺,发扬了酿酒技术,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如何更好做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文章呢?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决定用标准做引导。

海南省市场监管局把质量基础设施工作站设在村里,并成立标准化技术服务队,派驻服务专员帮助和指导当地政府部门解决标准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标准化常识的普及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服务队工作人员孙林芳说,“我们向每一家受现代教育的子女宣传标准化知识,通过他们把标准相关理念传递给村民。现在,村民们自觉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要求,还申请了自己的商标品牌,产品质量意识明显提升”。标准已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服务队工作人员李伟带领专家组和记者来到和茹手工茶坊,指着手工茶说:“毛纳村以发展茶产业为主,基本上每户都有自己的茶山茶园,今年仅茶青一项,全村收入大概有276万元。为使手工茶品质有保障,我们编制了3项团体标准,从育种育苗、种植、采摘、分级、加工,到包装储运、宣传营销等各环节,全链条进行规范和保护。”

沿着步道向村里走,可以看到,村民除了利用自家庭院发展手工制茶外,有的村民还开起农家乐饭店、黎苗酒坊,自制黎锦苗绣等,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改善居住环境、村内基础设施,修缮旧房成了当务之急。乡村规划标准先行。服务队根据村里实际情况,从规范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中英文标识和交通指引,强化污水、垃圾、厕所和公共卫生治理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美丽生态乡村。”毛纳村支部书记王有寿告诉记者,今年1至9月,毛纳村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839万元。在“旅游+特色产业”的加持下,毛纳村的“金叶子”成色更足了。

评审专家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陈扬乐说:“毛纳村位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黎族集中聚居区,他们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不能通过文字传承,在开发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流失。”

乡村振兴需要开发,热带雨林和黎族文化更需要保护。“标准化+生态文明乡村”毛纳样板研究项目,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黎族文化传承,让村民不拆房、不砍树、不毁田,就能建成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后代带来富裕生活的同时,也留下宝贵的自然和人文遗产。

此次通过专家组的一系列评审,“标准化+生态文明乡村”毛纳样板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这个项目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基础标准化研究所所长丁文兴在评审会后感慨地说。

海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毛纳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模板,以点带面,推动“标准化+生态文明乡村”样板模式在海南省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村民富起来,为推动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