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监管部门服务“双碳”目标的几点思考

2022-03-22 09:43:56 文章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人: 王文政

□ 吴建国

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双碳”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方方面面。市场监管部门需要结合部门职责,创新性地找到工作落脚点。按照中央“1+N”的要求,基于《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完善标准计量体系”的要求;基于标准、计量、质量、认证、知识产权等,都可以和“双碳”目标有所关联,市场监管在“双碳”工作中的内容日渐清晰。在中央“双碳”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企业这个主力军的作用,找准定位,潜心筹划,推广“企业核查、产品碳足迹、碳管理体系认证、碳达峰、碳中和”企业双碳“五层级/五星制”模式,从而在实现“双碳”目标中走在前列。

标准先行,纲举目张。据了解,全球可参照的“双碳”标准很少,国际、国内标准不足百项。

目前,“双碳”的主体标准均为国外标准,如温室气体量化标准为ISO14064系列标准、PAS2050GHGProtocolISO14067等,碳中和标准为PAS2060ISO14068等,亟需转换成我国的标准。

只有系统性解决标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打好基础。20144月,我国成立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委员会(SAC/TC 548,中标院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秘书处单位,目前成员单位有20多个,发布标准20多项。但是,仍需继续强化标准化组织结构,加强委员招募,设立分标委,同时研究标准谱系,全面布局标准覆盖,形成“双碳”标准体系。

“双碳”不是一个产品或技术,而是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犹如企业其他部门一样,“双碳”同样是一个企业内部必须的功能和体系。目前,《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并不能全部覆盖“双碳”领域,尚缺针对企业的“双碳”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全面提升企业对“双碳”工作的认识,健全内部的职责和功能,转变一些企业只是零零碎碎地做几个产品的碳足迹等初浅认识,从每个经营主体的颗粒度,保证全社会的集聚度,真正把“双碳”落到实处。因此,建立“双碳”管理体系标准是目前“双碳”工作的当务之急。

先进测量,精准摸底。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是衡量“双碳”工作的基础,衡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计算法,另一种是测量法。目前普遍应用的是计算法,但其结论失准较大,可信度不高。对于测量法,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局4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把市场监管部门技术机构的先进测量应用到“双碳”工作中,如测量方法的研究、计量器具的选择、测试系统的校准、数据核定等,可为“双碳”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检测认证,助推应用。在“双碳”工作中,碳排放成分和含量的判定、碳减排和碳吸收产品的评价,需要发挥检测和认证的作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合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的检测,是“双碳”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双碳”工作的发展,减碳产品、碳捕获、碳利用、碳封存产品应运而生,如二氧化碳制作淀粉等新技术,让我们看到这方面的检测能力必须先行储备。碳核查后的披露是一种近认证行为,正逐渐为社会接受。碳足迹、碳标签已越来越为社会所认知,并作为选购依据。目前,我国已发布3批低碳产品认证目录。碳中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证结论,碳中和认证针对产品和大型事件,已是星火繁现,此次冬奥会也是碳中和之会,燎原之势指日可待。

知识产权,超前谋划。2021年是“双碳”元年,后续在“双碳”技术和产品数量上,会有大幅增长。相信中国在“双碳”领域,不少地方会领先世界。在技术认定、产品转化、应用保护上,我们应要提前谋划,力争在这方面拿出“万全之策”。毕竟,“双碳”机遇面前,技术竞争力直接关联国力、国运。

创新管理,带动全局。“双碳”工作,可以结合目前数字时代的现状,创造性地出一条“中国之路”。首先,要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标准委已有的基础上,国家“双碳”计量产业中心、国家“双碳”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可提前谋划。其次,要推进企业“双碳”管理体系认证。在制定“双碳”管理体系标准基础上,学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推广体系认证,并且作为多项工作的前置项,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双碳”意识和水平。第三,推行首席“碳控官”制度。从组织上保证有落实对象,构建全面的碳控网络。今后,产品将会有两种成本:直接成本和碳成本。碳成本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碳资产管理也会是全新的收益之一,如特斯拉2020年盈利7.6亿美元,但其新能源汽车积分收入15.8亿美元。这说明,谁先配置了碳的专职领导,谁将先得益。第四,加强涉碳服务机构的督查。“双碳”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并且碳核算方法却各不相同。如上海等地对涉碳第三方机构的监管有了较好的办法,可以更好保护企业利益,同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第五,助推地方政府加快对“碳中和”企业的政策扶持。北京通州区202111月出台的《通州区绿色化改造提升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化改造项目、开展可再生能源替代项目、减碳发展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这方面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自身实践,示范先行。“双碳”是全民意识,也是共同行动。一要加强“双碳”行为教育,提高各行业员工的内在素质。碳排放的“无时空相关性”,使每个个体的行为都会带来全球的影响,提升“双碳”意识和行为,能全面提高个体的素质水平。同时,可以和国内院校助建低碳学院等,逐渐培养后续专业的技术人才。二要推行“双碳”普惠政策,从机制层面约束和引导个体养成良好习惯。从多地实践的效果来看,把个体低碳行为和“双碳”福利结合起来,多方共赢,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三要对办公场所、重大事件、下属技术机构进行“双碳”实践,制定示范,推动“脱碳”。

“双碳”工作任重道远。不仅是40年后达到“碳中和”的要求,更是人类后疫情时代的一种长久行为;是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中国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市场监管部门创新履责,必将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

《中国质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