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市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工作纪实

2021-12-28 09:40:45 文章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人: 王文政

描绘新时代画卷 奏响高质量乐章

——河南郑州市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工作纪实

□ 宋晓霞 徐晨恺 本报记者 孙中杰

还记得,今夏暴雨肆虐时,郑州天价酒店事件令舆论哗然,市场监管部门果断亮剑,核实处罚,平息市场乱象;

还记得,第四届中国质量大会上,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荣获中国质量奖,实现河南省该项大奖历史性突破,全省为之瞩目、为之欢呼;

还记得,“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一网通办”等商事制度持续改革,郑州市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市场主体总量再创新高;

……

一幅幅画面,定格在郑州市稳步迈进“十四五”的征程中,又如一个个错落有致的音符,首尾相连,奏响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美妙乐章。

质量提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021916日,中铁装备经历两届提名后,终于在第四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捧回中国质量奖。这一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过程,正是郑州市近年来质量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统筹做好“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工作,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于20205月,正式启动编制《郑州市“十四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并已于日前印发实施。

事实上,近年来,郑州市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郑州提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为动力,把质量提升作为加快推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将质量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并纳入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强化预算保障,出台奖励政策,突出高端制造业,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品牌建设、国家级质量技术项目支撑行动,建立质量提升长效机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2019年,郑州市隆重召开质量大会,率先出台《郑州市质量提升若干政策》,带动全市近80%的区县(市)相继出台了当地配套政府质量提升奖励政策,有力推动了郑州速度向郑州质量、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郑州产品向郑州品牌的转型蜕变。

标准引领,夯实质量提升技术基础。在《郑州市质量提升若干政策》奖励中,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奖励1000万元,奖励额度在全国位居前列。目前,郑州市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组两个,承担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27个。“十三五”以来,郑州市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2项、国家标准800项、行业标准873项,发布郑州市地方标准31项,成立9个市级标委会;全面推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3301家企业公开标准3万余项,数量居河南省第一;创建153个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21家,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132家;在超硬材料、纺织服装、耐火材料、水泥、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参与对标达标行动企业431家,发布对标结果583项;设立企业标准化专员247名,6家企业获2020年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称号。

推动知识产权发展,持续为质量强市建设赋能。“十三五”期间,郑州市专利申请量由37411件增长至75604件,增长102.1%;专利授权量由17884件增长至50224件,增长180.8%;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43件增长至5.63件,增长131.7%;构建起“政府+创新主体+产业联盟+高校+金融+机构”的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圈”,探索出竞价交易、信托、质押融资贴息、知识产权服务券、“交银宝”等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郑州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知识产权服务运营交易(中部)大数据平台三大区域级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建成投用。

郑州市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品牌规划和自主品牌培育,积极推动全市各行业深入开展品牌战略。在《郑州市质量提升若干政策》中,提出“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的单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十三五”期间,郑州市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作为质量提升激励政策的坚强保障,质量奖励金额位居河南省之首,奖励力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在2021年郑州市召开的质量大会上,郑州市市长侯红分别为去年以来荣获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和第八届郑州市市长质量奖的9家企业累计颁发奖金1600万元,有力激发了全市企业争创质量典范的积极性。

相关奖励政策出台后,企业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研发投入,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除了政府质量奖数量大幅增加外,郑州全市商标注册总量突破44万件,位居中部六省省会第一位,拥有中国商标金奖1家、中国驰名商标66件、中国专利金奖5个,拥有地理标志商标5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5个,拥有国家级质量标杆4个、省级质量标杆52个、中华老字号3家、河南老字号13家,拥有“三品一标”385个。创“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1项、省级建设工程奖135项。好想你枣、荥阳河阴石榴、新密密玉、新密瓷器、中牟大蒜享誉全国;登封嵩山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文旅项目、巩义康百万庄园、新郑轩辕黄帝故里蜚声海外。

在企业质量提升方面,以政府质量奖为落脚点,郑州市开展了“质量管理雁阵领航行动”,建立一批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引入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目前,郑州市有近2000家企业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有9705家企业或组织建立完善了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共有有效认证证书3万余张,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市通过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有750家,拥有国家质检中心19个、省质检中心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高新区率先通过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创建评估,质量提升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卓有成效的政策举措,换来郑州质量提升靓丽成绩单:全市培育出中国质量奖1项、省长质量奖20项、市长质量奖40项,其中,省长质量奖占全省总份额的1/3;重要工业产品合格率达96.5%,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8.8%;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建设的郑州机动车质量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节能环保产业链建立的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郑州北斗质检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群众质量满意度逐年提高。在河南省政府组织的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郑州市连续5年被评为A等,稳居全省第一梯队,并先后入选“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获评“2019年度全国质量魅力城市”……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2021年春节后,郑州市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会议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通过实施6个方面共40项具体措施,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先进水平,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凤军随之对做好市场监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与城市的吸引力、生产力、竞争力直接相关。近年来,郑州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公平监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全市营商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在“放”字上下功夫,19个事项实现家门口“就近办”。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行政许可权限下放。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按照下放高频次事项、留下高风险事项、保留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委托事项的原则,自2020831日起,将与药品医疗器械有关的5个主项19个具体事项的审批事项,下放到了14个区县(市)、开发区市场监管部门去办理。行政许可权限下放,让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办”,市场监管89项审批项目已经实现100%网上办理,“一网办”加速联通,“跨域办”让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在“管”字上做文章,新型监管机制让市场秩序更公平。既要“放得开”“放得活”,又要“管得住”“管得好”,这是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着重考虑的问题。“两平台”融合,让市场监管基础持续夯实。该局建立由4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纳入全市“放管服”改革重点督查工作。狠抓信息数据源头归集,各类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通过“全国一张网”平台,郑州市归集政府部门涉企信息数据880多万条,总量位居河南省第一。“一平台”抽查,使新型监管效能持续提升。依托河南省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整合、完善市场监管部门的“一单两库”,探索开展部门联合抽查。2020年,郑州市各部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抽查市场主体54129户。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协同联动、统筹推进的机制日臻完善。“一清单”惩戒,让失信约束作用日益凸显。郑州市创新梳理《郑州市失信联合惩戒清单》,成为全国首创统一惩戒措施清单式应用型城市。积极落实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措施逐步升级。健全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给企业以主动纠错的机会。截至“十三五”末,郑州市共有235047条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信息,100余家企业实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

在“服”字上出成效。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以全市“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为统揽,牵头“1+X”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紧紧抓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两类市场主体的办事需求,20207月,在郑州市政务服务网开设商事登记“一件事”专区,上线运行商事登记“一件事”,老百姓通过统一联办和套餐选办两种模式,共办理业务近3万件。据统计,商事登记“一件事”的推广应用,使材料减少76%、环节减少80%、时间减少80%、跑动减少80%,老百姓的认同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为最大限度压缩企业开办时限,试点推行一般性经营企业开办注册登记智能化“秒批”。在食品流通领域,取消现场核查,改为承诺制,开办食品小作坊、小食品经营店、小餐饮店,凭身份证即来即办,这些措施力度全国领先。

为服务市场主体,营造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为城区内132家集贸市场免费配发“放心”电子计价秤,深受群众欢迎。此外,围绕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郑州市市场监管系统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访企业、进市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万人助万企”活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市场、破瓶颈、解难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郑州市新增市场主体79万户,日均增长约433户。截至“十三五”末,郑州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137.31万户,是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

质量安全只有满分,没有及格

2021720日,罕见暴雨突袭河南,郑州发生严重内涝,不少居民小区、地铁、医院等场所的电梯被水浸泡受损,不仅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在部分省市的支援下,针对全市涉水电梯迅速开展了灾后抢修恢复工作,同时协调河南省特检院,免费提供保障性检验、提前受理定期检验、24小时应急人员在岗值守等保障性措施。其间,共开展免费涉水电梯保障性检验13555台。202111月,市场监管总局对郑州市场监管局给予通报表扬。

目前,郑州市拥有电梯11.9万台。为实施有效监管,2017年,郑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出台《郑州市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了各区县(市)政府、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电梯安全监管责任。2019年,印发《郑州市加强“三无”电梯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治理“三无”电梯。为保障群众的乘梯安全,经学习南京、广州、杭州等电梯应急处置先进城市经验,2016年,具有郑州特色的96333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在河南省率先开通,为郑州市民提供全区域、全天候、全过程的电梯困人应急救援服务,平均到达救援现场时间12分钟,比国家规定的30分钟节省18分钟,救援成功率达到100%2019年,还成立了两家省级特种设备专业应急处置技术中心——河南省大型游乐设施应急处置技术中心、河南省客运索道应急处置技术中心,分别为全省相关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2020年,郑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大数据局、住房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以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郑州市电梯物联网智能化监管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此外,郑州市8万个车用气瓶实现物联网管理。每个车用气瓶粘贴电子标签,对应唯一的芯片编码,记录着该气瓶详细的信息。充气时,充装站的工作人员通过扫描电子标签,可以迅速掌握车用气瓶的安全状况,对未检验气瓶、超期气瓶及其他非法气瓶,系统自动锁死,将无法充气,实现了车用气瓶充装、使用的全过程跟踪监管。40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环节实现信息化监管。液化石油气钢瓶加装智能角阀纳入郑州市2018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全市40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加装智能角阀,对充气枪、电子秤等充装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立安全监管系统,有效解决了气瓶检验率低、违法充装等行业顽疾,实现气瓶流向可控、可查,对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构建“安全和谐郑州”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特种设备,群众更为关心的是食品药品安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天价白菜事件引发全网关注,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果断出击,顶格处罚,赢得全国网友点赞。

近年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严格遵循“四个最严”要求,以深入落实食品安全省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逐步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标准引领、智慧监管”全方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安郑州”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综合运用标准化技术,以抓源头管控为重点、“互联网+”为载体、大数据为支撑、二维码为纽带,建成了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全覆盖、全参与,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全链条的标准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在食品生产领域,该局在全市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互联网+透明车间”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小作坊规范化建设,在河南省“三小条例”出台之前,率先出台8项食品小作坊技术规范,运用二维码“一票通”等信息技术手段,按照标准化工艺流程进行整顿和升级改造。2018年底,郑州市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含小作坊)均实现生产销售全程可追溯。

在食品流通领域,该局创新食品追溯模式,引导食用农产品批发企业开发“溯本通”追溯系统,协助商家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主体责任,实现了食品安全管理信息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截至2020年底,郑州市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可追溯信息化管理。

为严防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成立进口冷链食品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抓好此项工作落实,目前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平台“郑冷链”提升扩展为“豫冷链”,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已实现“一品一码”,各类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含农贸市场)实现“一户一码”,大型商超食用农产品实现“一品一码”。

在餐饮消费领域,该局推行了“互联网+明厨亮灶”,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店),并纳入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理十大实事。截至2020年底,郑州市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食堂、幼儿园已全部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消费者、学生家长可扫码查看餐饮单位后厨现场操作情况,实现了食品经营环境实时公开,让消费更透明,让食品安全更放心。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网监分局利用“郑州市网络市场监管综合指挥系统”智慧平台,将各种外卖平台纳入管理,并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网络交易安全加上一把“智慧锁”。

为抓好食品安全这项民心工程,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大胆引入国际通用的现场管理5S标准,融入食品安全核心内容,创新推行6S管理模式,探索出了适合郑州食品安全的监管标准体系,用国际化的管理标准来管理郑州的食品安全,对照6S标准,大力推进“车间革命”“货架革命”“厨房革命”在全市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推广普及。截至目前,郑州市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以最优成绩A档通过国务院食安办中期评估,市辖区县(市)全部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县(市),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2%,“四个最严”落到了实处。

抓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在保障药品安全、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公众健康等方面,郑州市通过开展药品生产质量提升行动,使生产环节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流通使用环节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达到99.71%。为更大满足全省人民健康用药需求,减少中间环节,经过5年多的努力,郑州航空港口岸于201912月被批准为药品进口口岸,终结了河南省“没有药品进口”的历史。同时,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严控严防药品风险隐患,对涉药单位检查覆盖率达到100%2016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药品经营企业2.9万家(次)、医疗机构2.6万家(次),检查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3.1万家次。此外,为加强全行业综合监管,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医疗机构药房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郑州市有200家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了药房标准化建设,全市药品流通秩序更加规范,药品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用药保障进一步增强。

“郑州要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围绕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这一目标定位,郑州市将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建设“四个高地”为引领,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努力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中国质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