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挑战严峻越要迎难而上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所属基层局长谈质量
□ 许创业 本报记者 傅江平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其防控常态化,让今年的质量监管工作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作为其中的主管部门之一,市场监管系统在“六稳”“六保”的特殊时期,如何打赢这场质量提升的保卫战,也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从疫情防控和质量提升工作统筹发展的结果来看,深圳市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继今年上半年地区GDP实现同比正增长之后,深圳市连月来经济复苏迹象明显。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站在深圳市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的最前线,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所属各辖区局又是如何将质量工作落实到位的?记者为此采访了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南山监管局局长郑镜雄、宝安监管局局长欧阳卫国和坪山监管局局长陈汉杰。
落实服务保障
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郑镜雄在今年的市场监管工作中较为满意的部分。谈起质量监管的大小措施,他如数家珍。郑镜雄说,质量监管工作必须迎难而上,虽然疫情防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南山局并没有为此而放松对质量监管的要求,而是通过加班加点、精准施策、提高效率等方式,为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今年上半年,南山区GDP名义增速达到了12.74%,其“深圳高质量发展风向标”的地位得到稳固。郑镜雄说,在此过程中,南山局一边强化内部团队建设,一边优化和提升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保障,为南山区在今年的发展中释放出强劲活力提供了有效助力。
这种越是困难时期越要提高服务水准的做法,得到了陈汉杰的认同。身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的核心新区之一,坪山局并没有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而乱了方寸。在强化内部建设凝成共识的同时,该局紧紧围绕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的战略谋划,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来优化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加大市场秩序规范整治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在辖区内营造了“质量第一”的良好氛围。陈汉杰说,在疫情导致企业经营和内部质量提升遇到困难的关键时期,坪山局通过派出“驻场专班”主动靠前服务企业,为企业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把好了质量关。
迎难而上的发力点又在哪里?欧阳卫国说,其中的重点便在于打好服务保卫战。在欧阳卫国看来,宝安区乃至深圳市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已经在市场中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作为深圳市的产业名区,宝安区有两家企业获得了“2019年度广东省政府质量奖”,而全深圳仅有3家。今年以来,宝安局在生产端开展质量帮扶和政策引导,在市场端强化质量监管和市场秩序维护,为辖区市场领域质量提升提供了一条龙式的服务保障。
“这是市场监管部门践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结果。”欧阳卫国说,当服务企业质量提升的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头脑,迎难而上便是我们在遇到疫情挑战时的唯一选择。
强化质量标准
欧阳卫国对宝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质量标准,而且是具体的质量标准。欧阳卫国说,质量提升的难点并不在于是否具备高质量发展的意识,而在于是否拥有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方案,也就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这些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标准,恰恰又存在于企业之中。今年以来,包括宝安区、南山区和坪山区在内,深圳市各辖区局局长深入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企业,通过激励、宣传等方式,在各行各业有效发挥了标杆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郑镜雄认为,质量标杆在深圳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正越来越明显。目前,深圳市在挖掘和树立标杆企业上的做法已经呈现多样化,比如市长质量奖及区长质量奖、首席质量官实施示范企业、卓越绩效实施优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各区也根据自身实际推出各种创新做法。比如南山区目前正在推进的南山区质量管理示范企业资助项目验收评定工作,便是南山局主管的辖区创新工作之一。郑镜雄说,今年以来,在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时间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挖掘质量标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做法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在质量标准完善工作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陈汉杰表示,今年以来,坪山局结合坪山区产业特征,将在对标达标提升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企业,作为企业标准“领跑者”的重点培养对象,树立了一批企业行业质量标准标杆。而包括坪山区在内,深圳市今年在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企业标准“领跑者”挖掘、“深圳标准”标识认证、完善标准资助政策等方面推出了诸多措施。
记者了解到,包括南山局、坪山局和宝安局在内,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在今年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工作中的亮点做法和成功实践还有很多。“但这并不表明我们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的工作就已经做到了完美。实际上,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欧阳卫国说。
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贸易形势持续复杂的当下,如何将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做到人力、物力的合理安排,从而推动深圳市质量提升工作稳健开展,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