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形势 谋划新思路 开创新局面
——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发言摘编
编者按:9月4日,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会上,北京、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甘肃等地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本报现对十省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同志的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北京:抓牢疫情防控 深化改革创新
今年以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结合疫情防控强化市场监管,保供稳价、促进复工复产取得突出成效。一是严惩涉疫违法,迅速稳定市场秩序。同时开启绿色通道,严格质量监督,多措并举确保防疫物资质量和供应,有效满足了首都防疫需求。二是抓住市场防疫关键环节,及时阻断疫情在市场领域的传播。新发地疫情发生后,北京市局牵头全市市场防疫工作,建立“6+2+2”工作制度,对食品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采取防疫措施,有力保障了首都市场安全。三是靠前精准帮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先后出台支持复工复产19条举措、加大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13条举措和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等纾困惠企政策,全力支持复工复产、创新创业。全市办理网上登记、许可31万件,减免特种设备检测收费4200余万元,通过动产抵押、股权质押登记助力企业融资5100亿元。支持药企强化科技攻关,已有两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7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批上市,数量全国第一。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任务全面高效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后,结合市场监管总局要求,针对市场主体关切的痛点难点堵点,迅速制定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推出28项改革举措,已有22项任务落地见效。8月份全市新设企业1.77万户,同比增长19.83%,首都创新创业再次焕发蓬勃生机。在全国首推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改革,截至目前,已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即时办理登记33.6万件,占全部办理量的93%,企业办事效率显著提升。启动改革试点“全覆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制定全覆盖事项清单及市级许可事项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更新,进一步破解了“准入不准营”难题。实施电商风险数据“全共享”。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商务领域跨平台联防联控试点,20余家电商平台共享高风险商户信息5700余条,实现“一处清退、处处关店”。
黑龙江:立足五个定位 提高监管效能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全力践行商事制度改革“主力军”、公平竞争“护卫队”、安全底线“守护人”、质量发展“工程师”、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者”的5个角色定位,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疫情防控医用防护物资应急审评审批工作得到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王文涛充分肯定。省指挥部简报先后17次刊载黑龙江局疫情防控工作做法。牵头推动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复业率达87.91%,吸纳就业270.55万人。企业年报率为95.55%,稳居全国前三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稳居全国第一。黑龙江局被省委确定为优秀领导班子,在政治生态建设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在省直机关党建工作考核中,位列87个省直部门的第4名。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哈尔滨市出台全国首个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省局制定《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规范》等22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权责明晰、内容完备、衔接顺畅的工作制度体系。
实施精准监管,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重点问题。聚焦婴配粉,实行“一库四联”工作监管机制,即建立婴配粉生产企业信息库,推行自查“联审”、问题“联查”、风险“联防”和政企“联动”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聚焦“米袋子”“菜篮子”,实行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跟踪抽检、专项抽检、评价性抽检“五个结合”,核查处置任务多项考核指标排在全国前列。
推进社会共治共管,营造食品安全监管良好氛围。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信息数据报告制度,组建520人的专家库。推进行刑衔接,成功侦破制售有毒有害减肥食品案,被列为国家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十大典型案例。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抽检“你点我检”活动,让消费者成为参与者、监督者。
优化服务举措,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效能。对全省“百大项目”中33个在建食品加工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在自贸区对仅售预包装食品经营者实行备案制,对低风险食品开展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试点。
上海:聚焦四个方面 加强能力建设
今年以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聚焦“抓战略促发展、优环境推改革、保安全守底线、强法治提能力”4个着力点,有序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
聚焦重大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工业产品“一企一证”等制度,试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等竞争政策。全面推进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系统谋划22个合作事项,“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聚焦营商环境,着力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氛围。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相关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联合多部门解决企业“注销难”问题,注销企业时间缩短1/3以上。积极推进食品经营、酒类批发零售等改革,开展电梯定期检验方式和“按需维保”改革试点。推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23条政策措施,推进“上海标准”试点评价,完善“上海品牌”认证制度体系,建设全国首个区域化“产业计量云”平台,推动商用航空发动机等国家标准创新基地建设。
聚焦监管执法,着力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在全国率先完成“一支队伍、一个程序、一套文书、一个系统”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加大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领域执法力度。上海查办的3个案件获选全国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暨“百日行动”十佳典型案件。
聚焦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法治技术保障水平。出台首份跨部门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全面推进落实细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成全国首部标准化地方立法《上海市标准化条例》。推进《上海市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修订,推动《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列入2020年立法计划正式项目。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适用规定。获得司法部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浙江:创新管理实践 经受实战考验
今年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全面实施“政治建局、法治立局、科技强局、改革兴局”战略,大力营造“紧起来、快起来、比起来”氛围,在疫情大考中经受实战考验、实现良好开局。浙江局牵头开展的“两直”补助工作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做法被国办《政务情况交流》刊发;先后在省直单位厅局长工作交流会、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例会、全省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
强化责任落地,充分体现党政同责的“浙江特色”。突出乡镇(街道)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基层食安办分级分类管理地方标准,制定网格员“五责清单”,启动对所有1377个基层食安办星级评定。
强化精密智控,开发应用数字治理的“浙江模式”。突出升级版、综合版和实战化,建设“数字化驾驶舱”,打造食品安全等9个重要模块,拓展上线一批高频业务应用场景,形成“1+9+X”工作体系。全面梳理省内食品安全应用,统一接入规范,加快全周期管控、全链条贯通、全过程防控、全社会共治、全方位应用。已归集数据1.2亿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入库管”。
强化闭环管理,先行先试冷链物防的“浙江探索”。受命牵头10个部门组建冷链食品“物防”工作专班,迅速构建正向的精密智控体系和逆向的精准追溯体系。全省10283家冷链食品相关企业全部入库,进口冷链食品全面覆盖。
强化法治手段,硬核推动综合执法的“浙江实践”。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按照“细查、严管、重罚、实改”原则,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实施最严厉处罚。“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举措被推广至其他执法领域。推动力量下沉,基层所执法人员达61.5%,食品案件就地快查,基层办案量超80%。
强化治理效能,深谋实推改革创新的“浙江方案”。一方面,以抽检分离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公正监管。另一方面,以证照分离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山东:坚持“快准严” 履职尽责担当
今年以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突出“快、准、严”,履职尽责勇担当,在全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李干杰等省领导先后38次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拟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以“快”争主动、破困局。面对全省医用防护物资全线告急的严峻形势,采取提前介入、容缺受理、并联检验等措施,将无菌防护服和口罩检验从2个月压至7天,非无菌检验从1个月压至2天零8小时。针对疫情防控初期投诉举报量激增的问题,第一时间提出并坚决做到“24小时办理回应、力争满意率100%”,一个月的时间全省涉疫情日投诉举报由峰值4620件下降至150件左右。
以“准”促“稳保”、助发展。在全国省级层面推进“一业一证”改革率先突破,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改革攻坚任务,并实现全省186个市、县及功能区全覆盖,首批20个行业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审批时间分别压减71%、80%、78%,截至8月底已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7135张。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标准领航工程、乡村振兴标准支撑工程、海洋强省标准创新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保障工程,建设8个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29项、国家标准7220项、行业标准10404项。规划建设山东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和监管服务大平台。
以“严”聚合力、强监管。建立落实“四个最严”制度体系。制定实施食品药品执法办案12条措施,对违法行为实行顶格处罚、处罚到人、行刑衔接、应曝尽曝。今年以来,查处食品药品案件1.42万件、罚没款1.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55.3%。8月份食品、药品案件顶格处罚率分别达到98.9%、97.7%,公开曝光率均达到100%。积极推进社会共治。省委已决定将食品安全纳入巡视,并在食安委基础上成立食药安委,推动党政同责落实。大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
湖北:面对三场“大考” 写出漂亮“答卷”
今年以来,湖北省市场监管系统面对抗疫、重振、抗洪三场大考,积极强化网络交易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全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网络交易监管,助力抗疫促发展。一是通过拉网调查掌握情况、四级联动合力监管、规范经营督促整改等措施,规范社区网络团购交易行为。疫情防控期间,全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为夺取抗疫决定性胜利发挥重要作用,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二是积极创新,探索推广“无接触”配送。指导美团率先在武汉探索“无接触配送”,阻断和预防病毒传播。三是顺应疫情常态化防控网络消费需求旺盛新趋势,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支持“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商户扶持计划”,通过饿了么极速上线推进“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商场”建设。四是分类监测,加强网络交易常态化监管。
强化消费维权,提振消费增活力。注重建设性维权,深化“放心消费在湖北”活动。联合28个部门,针对消费者最不满意的食品药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等难点痛点问题,在15个重点行业推进“放心消费在湖北”活动,实施“靶向式”治理。今年以来处理12315消费者诉求52.42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
注重两端发力,激发消费潜力活力。一手抓质量品牌提升,扩大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一手抓消费教育引导和消费权益保护,让消费者愿意乐意惬意在湖北消费。深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26个省级示范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质量技术服务,实施对标达标提质、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等专项行动。
注重网络覆盖,提升消费维权便利化水平。以线上网购平台和线下销售服务企业为重点,3年内在全省建设3万家消费维权服务站,提供和解、咨询、宣传等服务。开发应用消费维权政企协作平台,在线便捷解决消费争议。
湖南:发力智慧监管 推动社会共治
近年来,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在推动业务开展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传统管理向科学治理、分散管理向集成治理、部门管理向社会共治重大转变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整合业务系统,推动监管平台一体化。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了集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维权于一体的智慧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运用先进的微服务技术架构,整合注册登记、信用监管等23个核心业务系统,初步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监管执法协同化、综合业务数字化、基础建设集约化。
加强共建共享,推动基础数据集成化。目前湖南省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归集54个厅局和市县政府监管部门重点数据9124.21万条,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监管“数据湖”,实现监管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良性流转。以省法人信息大平台为支撑,对数据进行清洗、归集、整理,现已集成监管数据7166.7万条,为智慧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
坚持先行先试,推动主体监测网络化。坚持线上线下一体推动,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实行电子取证,在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长江禁捕打非断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质量安全一并监管,在岳阳试点建设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常德试点建成全省统一的案件管理系统。坚持上级下级一齐落实,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网格化”监管模式。
打通业务循环,推动政务服务集约化。在全国率先建成全业务流程的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业务系统,打通证照办理的“最后一公里”,行政审批业务实现“应上尽上、一网通办”,跨部门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湖南省商事制度改革获得2018、2019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
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市场治理智能化。湖南局建设的“互联网+监管”系统,已归集信用信息5700万条,为重点监管、信用监管打下了基础。开发的全国首个广告智慧监管系统,能够对全省所有户外电子广告大屏实行24小时自动监测。建立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累计生成“两品一械”不良反应报告42845份、药物滥用监测报告7134份、疫苗AEFI报告2092份,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了保障。
重庆:紧抓建设机遇 优化营商环境
重庆市市场监管系统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为牵引,紧紧抓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以主力军的担当作为促进营商环境改善。
改革赋能。发挥综合监管优势,在全国唯一实行垂直、分级并行管理体制,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主城都市区22个区局(包括1个经开区局)实行垂直管理,其余17个区县局实行分级管理。统筹注册许可职能,设立市局直属行政机构注册和许可局,具体承担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营业执照核发和相对集中许可权等工作,实现“一个窗口办审批”。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成立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整合药品安全、知识产权等职能,设立9个专业化支队;区县局成立执法支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服务提质。制定实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43条政策措施、个体工商户恢复营业持续发展21条政策措施。今年1-8月,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31万户,增长13.7%,助力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坚持“三减三提”(减环节、减材料、减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便利度、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开办企业更加便捷高效。
监管增效。大力宣贯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重庆市局被全国普法办评为“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深入开展房地产、教育培训等四大领域广告宣传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庆市打击传销工作连续8年在中央综治考评中位列第一等次。
合作聚力。务实推动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共优营商环境。围绕市场准入,加快构建“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准入服务系统,联合梳理川渝两地名称自主申报行业字词库和企业经营范围库,共同编制市场主体分析报告。围绕知识产权,争取设立中国(西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共享。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建立民营经济协同示范区和民营经济跨区域联合研究室。
四川:突出目标导向 探索深化改革
机构改革以来,面对繁重的监管任务和职能职责的深刻调整,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破立并举、守正出新,形成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揽,以“业务建设+自身建设”为两翼的“一核双擎”工作格局。一年多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表彰14项、省级表彰32项。
顺应改革发展需要,系统搭建四川市场监管工作框架。突出目标导向,启动实施“225战略”。即“挂牌之后2个月基本完成‘三定’,2年基本实现融合,5年争创全国一流”的工作步骤;实现“经济活、市场稳、队伍强、干部安”的工作目标;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社会监督责任”的工作机制。突出问题导向,研究制定印发1个总体实施意见、1个学习宣传方案和5个工作方案实施意见,今年上半年又相继出台了19个配套制度,一些措施已经见到效果。突出结果导向,创新方式促进内部融合。以“人合、事合、力合”来检验机构改革的成效。
深化综合执法改革,积极探索契合实际的新体制新机制。坚持“一支队伍管执法”。目前,各地正在抓紧推动综合执法改革,全省已有15个市(州)局组建成立了专门的执法稽查机构,2个市局已获编委批复正在筹建;县一级已成立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机构90个,其中44个实行“局队合一”。坚持“全口径”和“四分离”相结合。省局层面由综合执法稽查局“全口径”统一执法办案,各相关处(室)负责相应业务工作监管,按照线索管理、执法稽查、案件审核、罚没处置“四分离”工作机制运行。坚持日常指导和专项统筹“两手硬”。一方面,在日常执法中,注重属地为主、放手放权,让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执法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省局综合执法稽查局牵头作用,省局综合执法稽查局主要聚焦答疑解惑、以案释法,以及少数大要案查处,半年来共立案调查大要案32件、结案15件、罚没758.5万元。今年“春雷行动”期间,四川省共立案查处案件3.9万件、案值4.2亿元、罚没2.6亿元,为历年来之最。
甘肃:着力法治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
机构改革以来,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把法治建设作为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全面依法行政,强化市场监管,为服务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市场环境。
树牢政治意识,在增强法治思维上筑根基。甘肃局党组在法治轨道上纵深推进市场监管工作,结合甘肃实际,研究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履行“两大使命”、落实“三项制度”、推行“四项机制”、构建“五大目标体系”的“12345”法治建设理念一以贯之推进落实。省局先后荣获“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政府法制工作先进集体”,省局法规处负责同志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先进个人。
深化改革创新,在推进依法行政上立新规。坚持法治与改革相统一、相衔接,注重建章立制,确保“管常管长”。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率先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2019版)》《甘肃省市场监管系统法制员管理规定》,实现了全省系统执法监督标准的规范统一。《文书格式范本》被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追加为科研项目,向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推荐借鉴,同时省上也在省直各部门推广;率先印发《关于在非诉执行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暂行办法》,有效解决了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案件执行难的问题;首家联合省司法厅出台《甘肃省市场监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予处罚清单(2020版)》,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及时出台《关于“防疫情保稳定促发展”28条措施》《关于依法从重从快办理疫情防控期间市场监督管理违法案件的指导意见》,为疫情防控期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以上几项工作均得到了市场监管总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肯定,相关制度文件在总局网站原文发布。
此外,甘肃局开发运行的甘肃省保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得到省长批示;主动服务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培育发展,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孙圆整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