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问题 找准对策
——对加强基层市场监管有效推进市场乱象整治的几点思考
□ 揭方斌 冯 革
近年来,江西省南城县的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监管科技手段得到运用,行政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得到迅猛地发展。截至目前,南城县实有市场主体1.55万余户,其中企业近5000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万余户,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4个门类、90余个大类,各类市场主体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安排从业人员已经达到5.8万余人。笔者结合近期南城县开展的“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有差距?我们怎么办?”的“三问”大讨论活动,对全县市场监管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
市场监管力量不对称
当前,南城县市场乱象的主要表现包括:保健品经营市场乱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乱象、居民小区违规经营乱象等。近几年,南城县政府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整治,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当前南城县三大市场乱象存在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市场监管力量的不对称。
市场监管人员年龄结构不对称。南城县市场监管局现有在编在岗人员近140人,平均年龄已达50岁,45岁以上的人员超过在职工作人员总数的80%,年龄结构的层次分布已极不科学,“青黄不接”的现象相当严重,很多人已缺乏对工作的冲劲和韧劲。
市场监管人员知识结构不对称。机构改革后,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特种设备等监管领域,对专业化水平均有比较强的要求,而目前南城县市场监管局只有食品专业4人、医学专业5人、特种设备或相关专业两人,没有专门的药品专业人员,而需要监管的有食品行业近800家、药品行业近300家、医疗器械280余家、化妆品230家、特种设备130余家,因此不得不把一大批专业不对口、监管水平有限的人员“赶鸭子上架”充实到这些监管领域,其监管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市场监管区域和数量不对称。南城县有面积1698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50个行政村,1.5万余户市场主体形成县城较集中、乡镇较分散的区域特点,但我县无论是在县城的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和在乡镇的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均只有30人左右,人均监管市场主体250余户,“以一对众多”的监管格局长期存在。
解决市场乱象的对策
要画好“同心圆”。现在的各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几乎都是由原质监、食药监、工商等几个单位为主合并而来的,因此要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就要形成合力,要合力拧成一股绳,去创造市场监管的新局面。
要标好“刻度尺”。新的市场监管部门的成立,打破了原有的监管区块、监管模式、监管思维,也势必造成市场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搬开这些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标好“创新”这一“刻度尺”是唯一的出路。这些创新可以是监管方式的创新、可以是机构设置的创新、可以是工作方法的创新,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大胆尝试,要把“创新”作为衡量工作是否锐意进取的“刻度尺”。
要涂好“正方格”。基于“以一对众多”监管格局的长期存在,推行“网格化”管理是一个较好办法。要通过把市场监管区域进行“网格化”的划分,实行一人一格、一人多责、单人巡查、合力攻坚,再加上“互联网+”和“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手段,则可以建立更科学有效的防范、预警、处置的监管流程。
要吹好“监督哨”。近年来,南城县市场监管部门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取消了一些阶段性的统一检查、年终集中检查等监督方式,在得到基层的好评的同时,却削弱了县局的监督促进作用。如何在减轻基层负担后完善合理的监督机制值得思考。
对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建议
建议改革能带来一碗“新药”。南城县2009年开始就探索了“两独立、一指导、一监督”的执法办案新体制的改革,目前“执法大队”就是当时统一执法改革探索的“产物”。不可否认,当时的改革对市场监管起到了比较大的促进作用,执法办案的数量创造了历史新高。但由于执法监管大环境等的影响,“执法大队”的数量也由3个缩减到1个,各业务股室也大多由原来的指导办案变成了目前的直接办案。因此,当前面对综合执法改革的现实难点,如何进行人员调配、如何顺利实现机关股室的职能转换是个大问题。
建议改革能带来一套“新拳”。综合执法改革要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执法”,这是对原有的执法体系的大变革。面对长期比较难以解决的各类市场乱象,综合执法改革如何形成专业执法专人做,解决市场乱象监管中体制不完善、权责不清晰、能力不适应、执法不到位的弊病,使“老招式”能自成“新拳法”,对市场乱象给予重拳一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市场监管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