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跑出质量发展“加速度”
河南省济源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纪实
□ 陈建庄 本报记者 孙中杰
近年来,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新兴工业城市——济源,以质量创新为抓手,坚持树立理念、夯实基础、强化支撑、质量提升“四轮驱动”;品牌带动、标准引领“两翼齐飞”;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质量工作持续取得显著成效。在2018“质量之光”公众评选活动中,济源荣获“质量魅力城市”称号。质量工作为济源增添新彩,有力提升了济源形象。质量工作持续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仅2018年,就有豫光金铅、金利金铅、万洋冶炼、济源钢铁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济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在了河南省前列。
坚持以质取胜
长期以来,济源坚持将质量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发动机”、民生改善的“助推器”,将大质量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促转型,品质济源不断崛起,发展更具活力,形象更加靓丽,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百姓更加幸福。济源因愚公移山而闻名天下,“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愚公移山精神激励济源儿女创新创业。在长期质量发展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升华,凝结成“愚公移山,品质济源”城市质量精神。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偏居中原西北一隅的小城济源,质量工作闯出了路子、取得了实效,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济源始终坚持以质为先,始终将质量作为发展之要务、民生之大事、立市之根本,贯穿于城市发展中去。济源始终坚持以质取胜,重视质量、研究质量、运用质量,形成质量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品质济源。济源始终坚持勇于探索,在质量体制、政策机制、安全监管、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确立新目标,追求新境界,探索新方法,打造新平台,开拓新模式,创造新经验,树立新形象,品质济源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2018“质量之光”公众评选活动中,河南省济源市荣获“质量魅力城市”称号。图为该市市长石迎军在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
夯实质量基础
在质量发展中,济源高度重视质量基础工作,为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夯实质量安全基础。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产品质量监督,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畜产品抽检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未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化工程质量监管,新开工受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竣工工程主体结构验收合格率、竣工验收合格率稳定在100%。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加强电梯等重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连续10多年特种设备安全“零事故”。注重深化社会监督,明确部门监管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公开责任单位承诺书;建立质量诚信“红黑榜”制度,定期发布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诚信企业和失信企业名单;发挥“12315”热线作用,发动社会力量为质量安全监管助力。
夯实检验检测技术保障基础。大力加强检验检测保障能力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装备先进、水平一流的国家煤矿用防爆电器产品质检中心,建成矿用机电产品、矿用安全帽灯安全等两个省级产品质检中心和6个市级检验机构,构建了以国家质检中心为龙头、省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市级检测机构为基础的在全省具有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网络,质量安全监测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济源围绕建设中国白银城项目,积极与长春黄金研究院下属国家金银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金银珠宝制品及有色金属质检机构,为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在加大投入建设的同时,济源十分注重抓好检验检测项目规划储备,紧密结合产业实际,依托骨干企业,规划了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纳米材料等3个省级质检中心。
夯实企业主体基础。积极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工作主体责任,践行质量承诺,履行社会责任,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55家大中型企业导入并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豫光金铅集团积极参与中国质量奖评选,中原特钢有限公司荣获2012年河南省省长质量奖,累计22家质量标杆企业、单位荣获济源市市长质量奖;大力组织开展群众质量管理活动,累计荣获QC小组活动国优成果38项、省优成果233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25亿元。
强化质量支撑
强化政策支撑。在河南省率先实施质量兴市、质量立市、质量强市战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通知》《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等质量工作政策文件20余份,形成了较为健全完善的质量工作政策体系。
强化机制支撑。建立了市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大质量工作格局。建立了经常性质量强市工作机制,市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常务会议研究质量工作,市长每年至少两次调研质量工作。每年9月份全国“质量月”期间,坚持召开高规格的全市质量工作大会,市长、常务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等领导出席,邀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会,大张旗鼓表彰奖励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名牌产品、标准化项目等先进单位和企业以及个人,营造了质量工作浓厚氛围。健全责任体系,2007年起,开始将质量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2014年,在河南省率先印发了《质量工作考核实施方案》,量化评分,明确等级,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评重要依据,每年由市督查部门牵头将质量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在绩效考核中体现质量发展要求。
强化投入支撑。强化质量财政资金投入,设立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市级财政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和工程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监管、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坚持持续不断加大投入,累计投入达数亿元,仅用于奖励政府质量奖、知名品牌、标准化项目的资金已近2000万元,极大激发了全市企业质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提升总体质量
在质量强市战略的引领带动下,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质量效益型企业茁壮成长。济源是亚洲最大的铅冶炼生产基地,有色行业领军企业——豫光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电解铅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冶炼技术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两次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济源钢铁集团连续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原特钢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限动芯棒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无磁石油钻具生产企业。该市重视技术创新,建成博士后科研基地1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富士康、重庆力帆、伊利、双汇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济源。全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接近200家。质量品牌硕果累累,荣获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工程质量“中州杯”等省级质量奖励64个。涌现出一批区域品牌,高新技术开发区荣获“全国矿用防爆电器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玉川产业集聚区荣获“国家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荣获“国家级12345城市管理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标准引领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工业标准化建设,累计制修订国家标准38项、行业标准76项,6家企业荣获“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28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成为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个,制定省级地方农业标准60项,全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76%。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引导公共服务、物流、旅游、餐饮等行业推广服务标准化,政务公开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六个政务公开标准化试点之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行政事业窗口单位创建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
质量强市战略,为济源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跑出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今年上半年,济源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12.1亿元,同比增长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7.4%,增幅持续位居全省第一位。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口径收入累计完成56.7亿元,同比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5亿元,同比增长1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8.4%,持续位居全省第一位。
站位新时代,济源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将质量强市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不断地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用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予强大动能。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