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先行者 实现新作为
安徽省滁州市质监局打造“三零模式”有力推动监管服务能力提升
□ 本报记者 李 辉
安徽省滁州市质监局以承接生产许可证改革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以“三个最大限度”为目标追求,拿出硬招实招,争当先行者,实现新作为,有力地推动了监管服务能力的提升。
“零障碍”承接
最大限度让“减法”更简便
滁州市质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明确下放事项审批主体、依据、程序、承诺时限、条件等内容。承接首日,滁州市政府分管领导在市政务服务大厅颁发了全省首张由市级质监部门颁发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该局结合开展“指尖上的质监”大讨论活动,引入互联网思维,率先将37项政务服务事项推上“互联网+”高速通道,承接的10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全程网办,办证由45天简化为立等可取。截至目前,该局已颁发各类许可证2484张,其中工业产品许可证7张,颁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该局窗口两次被市政府通报表扬,并于2018年4月被市政府授予“红旗窗口”荣誉称号。针对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下放的委托事项,该局着力解决企业办证中的“堵点”“痛点”,认真落实“先证后核”“一企一证”“便民帮办”等具体举措,确保委托事项的受理、审查、发证等所有审批环节承接到位。开展“免费邮寄送达”服务,打通绿色通道,免费寄送证件469件,将办事取证由“上门取”变“送上门”。
“零容忍”监管
最大限度让“加法”更厚重
在承接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下放的生产许可证权限过程中,该局将监管重心后移,由严把市场准入到严管市场秩序。将行政审查与技术审查相结合,对照《实施细则》,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撤销。在对获证企业进行证后现场审查时,发现有两个企业的产品与获证条件不符,立即撤销了许可证。
结合滁州获证企业的不同特点,该局进一步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将全市227家获证企业分为AA、A、B、C等4类,建立“一企一档”,落实年度审查制度,对获证企业实行精准化、标准化监管,对127家B类企业实行常态监管、20家C类企业实行加严监管。凡是涉证企业信息,全部纳入档案管理,及时跟踪做好风险监控。建立政商联合接访等4项制度,有效化解获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积极探索信用监管模式,做好信用数据“串联”,2018年共上传信用数据1万余条,发布质量黑名单5家;做好信用数据“并联”,编制联合奖惩清单,在37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全面实行信用核查,对存在行政处罚、违法犯罪、连续监督抽查不合格的13家失信行为企业,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
为了使获证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强化企业自律,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2018年4月该局在全省率先成立缺陷产品召回市级分中心,并在8个县市区和两个园区市场监管局设立缺陷产品召回工作站,指导企业自主召回缺陷产品28个批次,召回缺陷产品1034万件。2018年以来,该局先后出动执法人员7469人次,检查企业2778家,查办案件135件,涉案货值101.59万元,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零距离”服务
最大限度让“乘法”更有效
优化营商环境,“服”出便利和品质是根本。该局充分发挥质量基础的支撑作用。2017年以来,引导获证企业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4项,指导建立计量标准45项。率先在全省开展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成立皖东检验检测院,推动检验检测平台共享,通过实验室开放日、免费检测产品和培训检验员、课题攻关等活动,为科技创新、产业积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建设,目前已同时获得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CMA)和中国实验室认可(CNAS)证书,使滁州多了一个国家级质检平台,企业多了一个就近就便服务的机构。
滁州市还成立了“质量流动诊所”,聘请全市200余名质量诊断专家,深入园区企业,采取现场把脉、远程诊断、单个出诊、集体会诊等方式,服务企业零距离。2018年以来,派出质量专家280多人次,举办质量会诊211次,开出质量处方159张,解决质量问题418个。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