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的“广州经验”
广东省广州市质监局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质量
比对提升活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冯家宝 陈泠利 本报记者 沈 洪
2017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质监局在产品质量比对提升活动中,以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定制家居、智能机器人、演艺灯光、硅酮结构密封胶、奶瓶奶嘴6个产业为试点,创新性地建立“政、产、学、研、检、用”六方联合工作机制,为产品质量提升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发挥政府组织作用
推动质量提升
地方政府对质量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是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
广州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并切实推动质量比对提升工作,提出强化问题导向的方针目标,建立质量提升联动机制,推动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实实在在发挥“车头”作用,激发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确保了质量强市活动的有效实施。
在开展民生产品质量比对提升工程期间,广州市质监局切实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发现行业发展难题。以定制家居产品质量提升活动为例,广东省定制家居协会、广东衣柜行业协会发展会员数量超过450家,聚集了行业内龙头企业。在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期间,协会积极组织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索菲亚、尚品宅配、好莱客、欧派等配合质量比对提升工程,对数10家生产企业开展实地调查,编制完成广州省定制家居企业质量信息档案。
发挥技术机构作用
支撑质量提升
广州质监系统通过发挥广州市质检院等技术机构的支撑作用,开展理论研究,再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步步参与其中,扎实有序推进。
找准质量标准的差异与症结——技术机构专家研究比对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异,以及研究比对产品实物质量和标准要求的差距,深层次分析原因,以破解产品质量提升的“瓶颈”。
找准质量攻关思路与办法——通过找准质量短板和提升产品内在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制定发布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先在龙头企业试点试用,再进行大范围成果应用推广。
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比对研究工作中,广州市质监局组织指导广州市质检院比对了1个国家标准和1个行业标准与日本、韩国、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6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标准的差异,完成了57批次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产品的实物比对检验与测试。并针对国内相关标准在关键项目的性能指标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制定发布高于国家和行业的团体标准T/GDWA 3-2017《高弹韧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德高、东方雨虹等国内外17家大型防水涂料龙头企业已加入团体标准联盟。
发挥企业标杆作用
促进质量提升
企业是质量强市建设的重要主体。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建设质量强市的基础。在质量比对提升活动的号召下,相关龙头企业的标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在广州市质监局的组织推动下,以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中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在调研珠三角主要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聚焦行业主流的机器人生产企业,掌握行业内产品生产制造流程、质量控制制度和规范等情况。目前,该项工程的质量比对提升方案正在进行专家和职能部门的研讨。
该局综合分析比对产品“大数据”,找出除技术、标准因素外,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管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关键要素,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和建议。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带头加入和使用团体标准,用标准联盟的形式约束联盟成员的质量行为,推动行业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
在质量比对提升的推动下,促进智能装备产品品质和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提升,提高国产智能装备市场占有率,打造城市智能装备产品质量标杆,有效推动广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发挥监管体系作用
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广州市质监局注重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质量监管体系,推动落实企业的质量主题责任,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在全国率先试点重点商场质量首负责任制度,建立由商场发起的层层追溯、相互监督的质量责任传导机制,以共同方式向社会发出承诺,对符合商场退换货相关政策的产品,实施不少于15天的无理由退换货。通过信守承诺,彰显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对推行质量责任首负承诺工作满意度达100%。
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企业首席质量官就是总经理,在企业里真正拥有质量建议权、监督权、把关权和否决权。目前,广州共有380多人通过考核获证成为首席质量官,企业的质量责任意识、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
在广州,产品质量比对提升工程正成为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一环,成为一种发展模式,通过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共性质量问题,打造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强的标杆企业,从而带动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广州,从10多年前开展的质量兴市到质量强市,再到如今的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的经济增长理念,构筑起“政府引导、部门合力、专业推动、企业主动”的质量工作新格局。通过质量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做强制造业,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