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市质监局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监管工作
数据跑起来 服务好起来
□ 何 磊
今年以来,安徽省滁州市质监局深入开展“指尖上的质监”大讨论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性的开展“互联网+质监工作”“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安全监管”“互联网+质量提升”工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质监工作”转变工作作风
该局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指尖上的质监”大讨论活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编印简报45期,推动“互联网+质监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了质监部门政务服务办事效率,切实方便了群众办事。
活动开展以来,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000余件,形成电梯监管、气瓶监管、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无纸化办公等“互联网+”工作成果30余项。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转变了滁州质监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了互联网功能的强大力量,实现了质监部门政务服务事项“一个窗口对外”“一个窗口办事”“一条龙服务到底”互联网融合模式,保障了高品质的质量技术服务的实现。
“互联网+政务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互联网思维的植入,改变最大的是行政审批,收益最大的是办事群众。该局以“一次不用跑”为目标,推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一证一号”“代跑代办”“快递送达”“绿色通道”等服务举措,切实解决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对于耐火材料等6类安徽省质监局下放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该局不仅做到接得住,更要实现办得好。优化办事流程,从原来的6个环节简化为申请、受理、发证3个环节。企业申请材料由原来的十几项简化为申请单、承诺书、营业执照和检验报告4项材料。全面推行“先证后核”“先批后审”“现场发证”制度,获证期限由原来的45天实现了立等可取,并在全省率先颁发了第一张市级核发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在此基础上,该局进一步优化全部28个项目办事流程,气瓶充装许可等项目已经完全实行网上办理、免费送达,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
“互联网+安全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不仅仅改变了服务理念,同时也改变着监管模式。该局着力打造“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指尖上的监督管理,通过对不合格后处理、缺陷产品召回、质量专家流动巡诊和信用公示等多种手段并用,采用多维度方法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在开展电线电缆、电动车充电器专项整治活动中,该局运用互联网思维,经过“检查—整改—再检查—再整改—回头看验收”等高频度、多轮次专项整治,淘汰了一批违法生产企业,保证了全市两大重点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通过建立“互联网+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将全市获证企业,尤其是食品相关企业、危化品企业、纤维制品企业建立数据库,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实施网上动态监管,今年以来,对63家获证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涉及食品相关产品、危化品、纤维制品、电线电缆等6类产品。率先成立缺陷产品召回市级分中心,出台《缺陷产品信息收集上报制度》,推动“互联网+缺陷产品召回”,实现全程网上跟踪监督,累计召回缺陷产品600余万件。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电梯、气瓶网络监管平台,实现电梯故障率由原来的1.1%下降到现在的0.38%,救援时间由原来的25.5分钟缩短到现在的14.6分钟;率先建成并运行气瓶信息化监管监控平台,对11家气瓶充装单位8万只气瓶实施全过程网上监管。
“互联网+质量提升”助力企业发展
为创造性的开展好质量提升行动,该局把互联网思维导入质量提升行动,成立“质量流动诊所”,举行了授旗仪式,聘请全市200余名质量诊断专家,深入园区企业,采取现场把脉、远程诊断、单个出诊、集体会诊等多种方式,服务企业零距离。质量诊断专家不一定见面,却能通过互联网技术为企业开展“一对一”零距离个性化服务。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共派出质量专家230多人次,质量会诊174次,为企业开出质量处方131张,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335个。上半年,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专业技术支撑,该局联合安徽省质量品牌促进会,在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开展品牌进园区活动。聘请北方工业大学周云教授担任滁州市品牌顾问,邀请来自北方工业大学、安徽省质量品牌促进会、中国质量报、徽商研究中心、华智顾问等专业机构的8名专家与滁州市智能家电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核心企业及本土名优企业代表开展座谈,围绕企业在质量提升、品牌创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答疑,帮助企业突破经营瓶颈、调整发展架构、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企业代表高度评价。
该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如培谈到将互联网思维引入质监工作时说:“让企业满意、让群众拥护,不是一句空话,有想法还得有办法。我们通过开展‘指尖上的质监’大讨论活动,让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一起开动脑筋,发挥集体智慧,集中民智解决当前质监工作在监管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困难。让干部职工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和应对问题,敢于直面困难,知难而上、克难奋进,在服务群众方面勇于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发展中不断推进消除产品质量监管难点、盲点,始终守住安全这条底线,力争让企业更满意,让群众更拥护。”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