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质检总局创新提出建立中国检验检疫监管试验区(统称“国检试验区”)举措。这是对传统检验检疫“准入”模式的重大变革,是检验检疫政策在供给侧实施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特别是对内陆地区而言,更是重大政策利好。建设国检试验区将极大缩短内陆与沿海的差距,是内陆开启“沿海”开放模式的“金钥匙”。
国检试验区建设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改革的重要举措。
按照我国现行检验检疫法规政策,百分之八十的进出境货物检验、检疫是在口岸作业完成的。而国检试验区通过口岸与试验区之间的无缝监管,实现口岸功能平移,极大释放了检验检疫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红利,更为内陆地区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建设国检试验区,为内陆开放性经济破题发展提供新契机。建设国检试验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实践。通过建立国检试验区,一是有利于突破检验检疫政策的桎梏,化政策之“禁”为发展之“机”;二是有利于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分流沿海口岸的货物吞吐能力和集装箱周转效率,节省了企业在口岸的清关时间,提高内地开放能力;三是有利于壮大现有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为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可供选择的“快捷方式”;四是有利于打造区域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资源“向我聚集,由我发散”的发展格局。
实现“同价运抵同价起运”,打造内陆地区进出口货物价格“洼地”,构建经济效益“高地”,触发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聚集的“多米诺效应”。
相比沿海,内陆的发展瓶颈主要是物流成本高和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内陆开放,首要问题在于建立内陆与沿海沿边的无障碍通道,突破口是建成具有完备口岸服务体系和现代物流业态特征的“国检试验区”,实现“有物可流”。通过创新改革措施,逐步推进“进境货物全直通并与沿海同价到区、出境货物全直放并与沿海同价起运”,让内陆的企业能与沿海和自贸区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全球竞争,与沿海和自贸区企业一样同步享受全球低成本资源,同步享有拓展出口市场的低成本平台。以低成本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聚集,促进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
打造内陆地区进出口货物价格“洼地”,构建经济效益“高地”,基础在物流,关键在产业,核心在政策。一是要打通运输链各环节,实现国际国内物流体系的深度融合,以物流促进产业服务体系发展。建议由政府主导,以国检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内外贸物流协同发展,实现内外贸物流信息一体化共享,促进集装箱多式联运;二是科学规划国检试验区布局,根据产业需求、贸易需求和市场需求,结合产业分布和产业发展实际,让试验区更贴近企业;三是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大胆创新对外贸企业的运输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新兴业态的扶持政策等。形成低成本要素联合叠加,消弭物流成本高、物流时间长、滞港时间多等不利因素影响。
立足产业要素禀赋,依托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以点带面,形成撬动经济全面发展的“蝴蝶效应”。
以鞍山为例,根据各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规划,实施分步走策略,采取先易后难、先现有产业后新兴产业、先局部推进后全盘激活的方法。一是依托菱镁产业,鞍山地区菱镁年出口超100万吨,已成为我国镁质耐火原料和镁质耐火材料最大的开采、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议争取鞍山国检试验区获批质检总局菱镁出口指定口岸。物流用时将缩短50%以上,每年直接节省费用超2000万元,对实现菱镁产业发展战略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推进特色农产品(食用菌、竹木草制品等)及其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培育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为目标的绿色产品,以国家绿色低碳节能认证为手段,瞄准国内外优势市场,推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其精深加工的联动发展;三是发挥国检试验区“孵化器”作用,争取质检总局和相关部委批准各类专业进境指定口岸;四是发挥钢铁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区域联动,构筑互联互通新平台,以合作共赢,催化合纵连横的“共生效应”。
一是借力国检试验区与口岸合作,对标港口建设,实现口岸功能的平移,实施检验监管流程再造和产业政策量身打造工程;二是助推国检试验区与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建立立体化合作机制,全面实现贸易便利化和通关一体化升级版;三是依托国检试验,大胆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不断赋予“放管服”新内涵和新思维,采取监管前推后置,以作业空间变化换取通关时间的缩短,以监管程序精简换取企业成本的下降;四是依靠国检试验区为跨国产业合作协作模式落地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积极服务跨国园区建设,让内陆拥有与沿海相媲美的投资环境;五是国检试验区辐射范围的扩大将有助于区域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朋友圈”持续扩大,构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相信质检总局的政策力挺、“涉准”松绑,直属检验检疫局的行政措施强势介入,内陆“沿海”开放模式必将冲破重重阻碍,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