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提升供给能力是扩大外贸出口的有效途径。今年,浙江检验检疫局鼓励基层创新,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在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内推动出口基地备案全域化,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发展。
近日,浙江省庆元县8个食用菌内贸基地通过审核,成为首批出口公共备案基地。不同于传统出口企业备案基地,它不是由农户按出口基地标准建设,而是由县出口农产品企业协会统一管理,通过审核认定后视同出口备案基地,所产食用菌直供企业作为出口原料。
浙江局龙泉办事处副主任季少华说,这是该局今年应对辖区食用菌出口供需两端矛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新举措。
基地产能不足一直制约该县出口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尤其成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后,“庆元香菇”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外订单不断增长,有的企业接单后只能转向区域外备案基地组货,个别企业甚至从市场采购食用菌冒充备案基地产品,风险高且监管难度大。今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强调“放手让基层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鼓励创新、支持试错、宽容失败”。这为浙江局推动出口食用菌备案基地全域化试点(以下简称“基地全域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府主导推,引领基地“一体化”。基地全域化要求推动内贸外贸基地按同一标准建设,产品达到同一品质,需要整合全县资源,事关各方利益,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推动和提供保障。为此,浙江局推动庆元县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公共基地备案管理小组和出口农产品企业协会,确保试点顺利进行。同时,推动庆元县将内贸外贸基地“一体化”纳入发展规划,专门出台基地全域化工作方案,引导企业与农户按出口要求建设基地,鼓励内贸基地申报公共备案基地。联合庆元县出台《出口食用菌公共备案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和引导全县食用菌基地建设,将基地全域化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管理内容。
协会具体抓,管理采取“双线法”。基地全域化是检验监管一项创新举措,涉及内贸外贸两类基地,既要开口子,又要防风险,需要协调各方,必须有专门组织或部门具体抓。庆元县专门成立出口农产品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配合浙江局、县食用菌管理局抓具体工作。备案准入“双通道”,除出口企业自建基地直接向龙泉办备案外,非出口企业的基地可以协会为主体,向备案工作小组申报公共备案基地。备案审核“双把关”,非出口企业基地的备案,先由协会受理、筛选,然后报龙泉办和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共同初审把关,最后再报浙江局审核批准。基地监管“双保险”,由协会负责基地日常管理,由备案工作小组负责后续监管、环境监测和产品监控。其中出口企业自愿保留的备案基地作为该区域内的示范基地,由所属企业负责日常管理。
政企协同管,建起“三道防线”。出口公共备案基地不同于传统出口企业基地,组织相对松散,管理相对粗旷,必须有相应组织和人员监管把关。为此,在基地备案审核和年度监管时,由浙江局龙泉办事处、县经信局、县食用菌管理局组成的备案工作小组对公共备案基地的土壤、水源、菌棒等进行监测,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由专职、兼职植保员负责公共备案基地从菌棒制作到采收全过程的农药投放常态监督管控和动态抽样检测。由出口企业对从公共基地采购的食用菌进行入库前检测,由浙江丽水检验检疫局对出口企业采购的食用菌进行抽样验证。
检地联合扶,提供“四项保障”。基地全域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人、财、物以及技术等保障。目前,庆元县每年落实30万元专项经费,同时全市检测经费也向试点基地倾斜。同时,协会负责日常管理、龙泉办负责培训指导,公共植保员队伍负责基地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疫情疫病监测、有毒有害物质控制、产能核销及溯源管理。此外,浙江局推动庆元县着手制定基地标准化行业标准,有计划开展基地菇棚改造和提高菇棚钢结构比例。采取“地方出一点、浙江局补一点、上级给一点”方式,搭建出口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试点基地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基地全域化,食用菌产业发展有了明显变化。一是提升了质量供给水平,形成政、检、企、协齐抓共管、各负其责质量共治格局。二是解决了货源短缺问题,首批通过审核的1520亩基地,每年可产食用菌4500吨,至少可增4000吨合格加工原料,出口存量翻了一倍以上。三是降低了企业成本,新增的1520亩基地可为企业节省建设投入400余万元,企业从公共基地采购原料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至少节约采购成本750万元。四是增加了农户收益,目前市场采购价每公斤高出农户收购价2-3元,农户直供出口企业,即使比市场价低1元,也可增收近千万元。五是遏制了违规行为,今后内贸外贸食用菌“同线同标同质”,公共备案基地货源更充足、质量有保障,浙江局还提供免费检测,从供给端有效杜绝和降低了违规从市场采购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