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切实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检验检疫和通关流程繁琐、企业投诉无门等突出问题”后,上海检验检疫局全局动员起来,以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目标,全面推进“智能通关”新模式,助推传统监管模式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新模式实施一个多月来,已有近22000家企业受惠。
“智能通关”模式是指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和货物风险分析,对入境低风险货物,在企业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交报检数据后,检验检疫部门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完成货物风险过滤、报检受理、部门分单、发送指令、流程归档等手续,从而大幅提高货物通关放行效率。
凡信用等级达B级以上皆可申请,企业受益“多”
上海局对进出口货物全面开展风险评估,深入挖掘流程简化关键点,提出凡是信用等级达到B级及以上的进出口企业,皆可自愿申请适用“智能通关”模式。依据货物风险评估情况,上海局已逐步将木质包装、金属材料、化学纤维、电线电缆、纺织面料、润滑油、聚光灯、矿产品、CCC强制性认证产品等货物纳入“智能通关”模式。
从申报到通关实现全流程无纸化,货物放行“快”
上海局引入“互联网+质检”新理念,将业务流、货物流与信息流实现无纸化对接,打通从企业申报到实货放行等各流程节点,实现“365天×24小时”全天候报检审验、分单、签发通关单、货物放行、数据归档等操作的电子化、实时化和智能化。在保障监管有效的同时,让进出口企业切实享受到了足不出户的“秒级放行”。
做好政策协同和流程优化,货物进出管得“好”
上海局重点梳理一般风险货物通关流程及物流运输特点,将碎片化的通关便利政策进行整合,把风险评估、检疫前置、口岸初筛、无纸化、“十检十放”等便利化政策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组合拳”。改变“先报检,后查验,再放行”的传统业务模式,提出“先筛查、后报检、即放行”的新思路,结合企业信用等级动态调整、建立单证“事后抽查”等机制,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和反馈,做到既“管得住”又“管得好”。
压缩放行时长及降低企业负担,通关成本“省”
“智能通关”模式提高了上海检验检疫局整体管理效能,在大幅节约行政成本的同时,还使监管工作更加严密和高效。据测算,“智能通关”模式实施以后,符合条件的货物放行时长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仅仅几分钟,企业获得感非常明显。
下一步,上海局将进一步扩大“智能通关”范围,为构建“便利更多、流转更快、服务更好、资源更省”的通关便利化环境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