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议质量话题 众论质量发展

2017-09-18 16:13:02 文章来源: 国家质检总局   发布人: 胡玉迎

 

共议质量话题 众论质量发展

——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开闭幕式部分嘉宾演讲观点荟萃

915日至16日,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在沪举行,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交流。在大会的开、闭幕式上,来自各国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们分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本报现萃取部分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荷兰基础设施与环境部环境大臣戴克斯玛:循环经济离不开高质量

  “中国发明了纸币,荷兰发明了股票,这不仅说明中荷两国都有着发明的传统,也说明两国都有着创新的基因。”说起中国和荷兰两国在知识分享方面的密切关系,荷兰基础设施与环境部环境大臣戴克斯玛以全世界熟知的金融领域发明为例,谈及了两国有关发明创新的传统,她同时也对当今中国的开放度和向他人学习的诚心深表钦佩。

  在戴克斯玛看来,当前乃至未来,全世界的发展都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关于水、空气、食品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应对将来近90亿人口的需求,全世界需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带来了更好的前景,因为它不是一个产品用了就扔的经济。在未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对质量有完全不同的要求,比如原材料要求再次使用、能源需要有效利用等,这些将变得更加重要,也对其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戴克斯玛表示,中荷两国都有着爱好发明的传统,也在循环经济的探索实践方面密切联系。荷兰的国土面积仅为中国的1/200,但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农产品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能源国家,重视发明的传统以及对创新的追求、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等,都将成为两国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的动力,并在未来两国全球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发挥作用,采取措施迎接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引领世界。

  戴克斯玛还专门重点提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领导人活动时对《巴黎协定》的支持,指出中国比任何国家都充分理解发展模式带来的挑战,也在循环经济发展中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目前中国每年的太阳能装机容量都是全世界最多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德国。

  她认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经济体下,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和质量,而不是传统模式下的大规模生产。从中荷两国的合作来看,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已经成为中国进入欧洲的门户,双方质检部门一直合作良好,比如在制定标准等多个方面,欧洲的小家电产品新规、烟火产品标准等事件中,双方的质量合作都有着非常好的结果,希望将来能够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更多的合作,一步步建立新经济的秩序。

  美国质量学会首席执行官威廉姆·特洛伊:质量的经济实力

  “美中是非常重要的商业伙伴,我相信美中两国共同提升质量非常有利于两国的伙伴关系,甚至对全世界的商贸发展都非常重要。”美国质量学会首席执行官威廉姆·特洛伊在演讲中带来了美国质量学会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1180名企业高管的调研,发现提升质量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了优厚的回报,充分展现了质量的经济实力。

  实现质量提升并不容易,调研数据表明,有62%的企业高管支持质量提升的项目。“现在人们花在质量提升方面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比过去更加关切,实现质量提升虽然不容易,但质量提升的回报非常明显。”特洛伊指出,有47%的企业通过质量提升实现了利润的提高,其中有8%的企业甚至实现了净利润10%以上的提升。质量提升还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有45%的成熟质量组织通过提升质量实现了顾客再次购买率的提高。这说明质量提升永远都是进行时。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有回报。

  曾经在部队服役的经历,让特洛伊特别关注质量中的测量问题。“为了实现质量,我们必须测量,但是如何测量?测量什么?”特洛伊说,他当年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当时只是思考而并未提出意见,现在通过对质量方面的长期接触,他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那就是让重要的事项可测量,而不是让测量的事项变得重要。

  调研数据表明,客户满意度已经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71%的企业高管将客户满意度放到了第一位,说明了客户满意测量的重要性,而最佳的质量体系应该是与员工分享其数据。特洛伊指出,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让企业改变了质量方法,58%的企业高管都认为数字化时代数字化速度加快了对问题/更改的响应需求速度,与此同时,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对质量的影响,而专业质量人员却还没意识到。

  “在管理过程中,公司的首要关注点就是其员工的幸福感。如果员工感到不幸福,而且公司不能让他们幸福,那这家公司就不值得留下。”特洛伊最后以日本知名质量专家石川馨的名言阐述了他对质量的看法:“质量源于积极参与的员工,质量文化胜过书面的程序/检查表,质量更需要企业高管和负责人的领导力。”

  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官房审议官、制造产业局副局长及川洋:互联工业的质量挑战

  通过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日本经济正在告别曾经的持续低迷,迎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那是不是意味着日本的经济发展已经告别危机了呢?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官房审议官、制造产业局副局长及川洋给出的答案是“不”。他认为,第4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被引入到所有行业和社会生活中,日本未来的发展将会面临进入社会5.0的新挑战,尤其是互联工业的挑战。

  及川洋介绍说,所谓社会5.0,就是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新社会,社会5.0将通过利用创新技术提供符合个性需求的服务来解决社会问题,也创造许多发展的新领域(创造新需求和进行生产力革命)。5.0社会是超智能社会,它通过物联网与先进技术及社会的整合,将必要的产品和服务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数量提供给必要的人。在5.0社会,互联工业至关重要。

  2017319日至20日,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部长Seko先生出席了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全球数字商务活动——国际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会上发布了一个名为“互联工业”的政策概念,这成为日本产业应该瞄准的目标。“在第4次工业革命期间,可以发现其他国家类似的努力,比如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未来工业等。”及川洋表示,互联工业就是人、机器和技术之间建立跨国界和跨时代的连接,并持续创造新价值。“互联工业”将成为日本产业的新优势,如“日本制造”“工业机器人”“经营方法改善”等。

  “数据积累和数据应用的扩展将为不同行业的数据循环创造新的附加值。”及川洋介绍说,“互联工业”是日本工业经济的综合愿景。为促进“互联工业”,日本推出了多种政治方针和方法。比如行业性方法智能制造、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通用方法数据使用、AI(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等。

  及川洋还重点介绍了日本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做法。在工业互联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是“智能制造系统”,其中就包括其国际标准化,日本正积极参与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这些领域标准化的讨论,并在机器人标准化方面走在了前列。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聚焦优质制造助推质量强国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用了近4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小到大,并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制造质量功不可没。”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指出,制造质量支撑国家经济成长、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及某些领域率先取得竞争优势。质量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质量的经济性表现在于质量提高使得成本降低及收益增加。

  “没有一流的制造质量,制造强国不可能实现。”林忠钦说,我国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形势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品牌质量水平不高、质量竞争力不强等,中国制造业产量全球第一,但整体质量竞争力仅第13;区域、行业间,行业内部存在多层次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质量水平低;传统制造强国制造再回归,凭借技术等优势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高端领域抢占先机;支撑中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迈入新常态,原有的人口红利、制造成本等优势逐渐丧失。

  新的形势带来新的挑战。林忠钦表示,中国制造业面临着4个方面的挑战:如何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如何快速提高质量效益,如何缩短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差距,如何构筑优质的生态系统。“依靠质量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增强我国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制造业,这是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他说:“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原有的部分质量痛点,成为了新形势下的瓶颈,必须尽快突破。这些瓶颈主要包括质量技术基础设施(NQI)薄弱、工业基础需要突破、关键共性质量技术需要攻关、工匠精神缺乏等。”

  林忠钦指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新举措,比如“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计划、“工业强基”工程等。此外,他还提出了实施优质制造行动的新方案。优质制造是将中国产品从“良”提升至“优”的制造模式和国家激励措施,具有需求精准感知、系统精益优化、过程精确控制、要素精细管理等特征。

  林忠钦希望,本着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突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理顺的原则,全面实施“优质制造”,夯实质量技术基础,配齐资源要素,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贯穿全生命周期,实现重点领域应用,切实增强百姓对热点消费品的“质量获得感”和企业组织对高端装备的“质量获得感”。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在加速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新硬件时代’就在眼前,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变革,是中国制造的质量主张。”林忠钦总结道:“中国制造质量,需以更大的紧迫感、更大的加速度进行提升,要将优质制造作为强国的主攻方向,构筑优质生态系统,开辟中国质量的新纪元。”

  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以创新引领质量战略转型升级

  “上汽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开展合资合作的汽车企业,通过与全球著名车企合作,我们快速建立起与国际汽车工业相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并且通过持续推进‘质量领先战略’,充分把握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说起质量带给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的“回报”,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颇为自豪:从2006年起,上汽集团连续11年整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质量领先战略”让上汽在中国市场实现领跑。

  在陈志鑫看来,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增速的逐步放缓,行业竞争更趋激烈,消费升级特征更加明显,特别是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共享出行等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加快发展,汽车行业呈现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发展趋势。“新四化”趋势对中国汽车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面对以8090后新生代消费者为代表的消费升级需求,中国品牌汽车要实现向上突破,“新四化”是重要的机遇方向;但另一方面,“新四化”伴随而来的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面临深刻变革的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质量战略也正面临深刻变化。”陈志鑫指出,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快速发展,质量工作的内涵正从传统产品和传统制造方式下的质量向包括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智能驾驶汽车等新技术产品,以及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工艺的全新制造体系下的质量新内涵转变并不断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加快发展,推动质量管理方式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拓展延伸;用户体验在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促使汽车企业从传统产品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

  陈志鑫介绍说,面对新趋势,上汽集团以“新四化”创新为应变突破方向,引领质量战略转型升级:以新能源和互联网汽车为突破,加快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创新质量供给,引领消费升级需求,加快从“上汽制造向上汽创造转变”;以C2B大规模定制为切入,探索用户全面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新模式,推动智能制造战略落地,加快做优做响上汽集团品牌;以移动出行服务生态和智慧出行平台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加快向全方位的移动出行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

  “面对‘新四化’的趋势,上汽集团对创新转型背景下的质量战略有了新的思考,并作出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今后还会继续努力,以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质量战略转型升级,让全球消费者感受创新价值,为做优中国质量、做响中国品牌、做强中国创造贡献更大的力量!”陈志鑫说到。

  宝洁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马睿思:消费者常在我心中

  “通过近30年的工作经历发现,我的‘老板’最重要,‘老板’决定我的薪水、我的升迁、我的工作地点、我的生活……那我的‘老板’是谁呢?”当宝洁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总裁马睿思用非常隆重的语气介绍自己的“老板”时,不仅吊足了现场听众的“胃口”,而且大屏幕揭晓的答案也让大家颇感意外——原来马睿思所说的“老板”是一名中国消费者——29岁的上海李女士。

  马睿思不仅给出了“老板”的照片,还透露了“老板”的私人情况——29岁的李女士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丈夫是一名信息公司的员工,二人刚刚迎来了自己的宝宝。更重要的是,他还从“老板”使用的护肤品、“老板”宝宝的纸尿裤产品、“老板”洗衣服的用品等方面,对比了“老板”使用产品与“老板”妈妈时代的不同,甚至还找到了中国当年的“粮票”……

  “李女士是保洁公司万千消费者的代表,也体现了宝洁集团‘一切以消费者为重’的质量理念。”曾在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过的马睿思3年前才来到中国,但他对中国的发展已经非常熟悉,演讲时他甚至还用中文“早上好”来开场:“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令人赞叹。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以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论述,中国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者要求更加高质量的产品,未来市场的发展还得看中国。”

  对质量的追逐是为满足消费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需求。作为中国区的总裁,马睿思的工作之一是拜访消费者,与消费者共同相处,观察消费者生活习惯和倾听消费者心声开始的。他去年还专门与一个中国消费者家庭相处了3天,结果很吃惊地发现,中国消费者在追求高质量生活方面的步伐竟如此之快。仅仅数年前,中国新生儿的父母才从使用开裆裤发展到广泛使用纸尿裤,而今天,中国年轻的父母已经开始带着挑剔的眼光,在不同的高端品牌纸尿裤中进行比较挑选。

  马睿思说,中国的消费者已经成为成熟、苛刻的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也是提高质量,这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转变。保洁公司每年将营收的2%~3%用于研发,而目前宝洁在大中华区拥有一个强大的研发队伍,很多都是本土研发人员,宝洁公司的很多产品已经由过去的从国外向中国引进,变成了在中国设计研发向国外出口,就是要更好地满足“老板”的需求。“对于宝洁公司来说,‘老板’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核心所在。”他说。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大数据助力质量提升

  “大家知道,今年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互联网购物、支付宝、共享单车的话题很火,它们不仅成为了中国的新品牌,也代表了消费者体验经济带来的新的体验、新的模式,阿里巴巴很荣幸占据其中的两席——互联网购物和支付宝。”尽管阿里巴巴集团今年已18岁,但是对于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还是颇显自豪。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电商市场规模达22.1万亿美元,其中B2B电商规模为19.9万亿美元,B2C电商是2.2万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B2C电商市场,B2C销售额和网购消费者数量持续攀升。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5.2万亿人民币(7500亿美金),占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15.5%,网购交易额同比增速(26.2%),是同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4%)的2.5倍。在郑俊芳看来,这些数据说明,互联网创造了新能源。与此同时,大数据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质量提升。

  郑俊芳介绍说,阿里巴巴通过与国家认监委的“云桥”合作项目接入了国家CCC认证数据,在商家发布商品时填入认证证书号,据此和国家CCC认证数据库实时进行数据交验,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认证数据核查的100%自动化、100%覆盖。此外,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每天展示的商品信息超过10亿条,100%进行质量检测不可行也不经济,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来试图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商品无异于大海捞针,阿里巴巴建立了专门用于识别疑似劣质商品的模型。主要基于商品描述、消费者评价描述等信息,通过文本分析模型对“关键词”进行对比,图像识别模型识别商品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行为模型识别商家发布商品与交易的异常行为等。“这些都是阿里巴巴在大数据提升质量方面的探索,也充分说明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她说。

  互联网让全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阿里巴巴给中外产品的销售都搭建了相应的平台,也让产品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遍布在全球不同角落的优质资源更便利更高效地进行链接,一件好商品的设计、选材、加工、组装、流通等可能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多个企业,全球买全球卖成为地球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很难判定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或一个国家的问题,产品质量提升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郑俊芳说,质量提升任重道远,需要全世界共同参与,需要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密切合作,也需要商品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商家、品牌方、电商平台与消费者等众多角色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治理,持续不断提升商品质量,在全球实现质量共治。

  德国经济和能源部数字与创新政策司鲍里斯·包盟:数字化时代的质量基础设施

  “德国产品一向以高质量闻名,但是面对新的数字时代,德国制造也要做出许多变革,以便能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虽然提起德国制造,高质量往往成为其标签,但是德国经济和能源部数字与创新政策司产品安全、技术协调与市场监管处处长鲍里斯·包盟却带来了德国制造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走向数字化。

  包盟指出,在德国制造走向数字化时代的过程中,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抓住数字化的机遇,利用它的潜力;推进数字化时代的质量基础设施以及在确保最先进的质量政策的同时,坚持减少政府干预的监管方式。“德国制造走向数字化需要全面的政策支持。”他说,除了广为人知的德国工业4.0,德国制造的数字化政策还有中小企业4.0,通过能力资源中心网络,使中小型企业利用工业4.0的潜能;创新政策,主要是确保向研究、创新、培训以及质量保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领域进行足够的投资。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德国工业4.0在中国也更加有知名度。在包盟看来,德国工业4.0对德国制造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实施工业4.0,截至2020年,德国工业界计划每年向工业4.0应用领域投入3000亿元人民币,工业4.0将创造约1.1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增长。83%的企业相信,截至2020年,其产业链将呈现高度数字化的特征,目前在已有20%的汽车企业应用自动控制系统。这些都为给德国制造带来机遇,比如生产力提高30%、效率每年提高3.3%、成本每年降低2.6%等。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比如进一步提升质量、改善质量基础设施,实现均衡的增长。

  包盟指出,中小企业4.0的关键是建设能力资源中心,建立一个卓越中心的网络,作为辅助中小企业利用工业4.0潜能的核心工具,根据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为其提供最新的实用建议,使中小企业更易获得工业4.0的实践经验。同样地,创新政策则主要是培育创新能力,德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9%10万德国企业定期向市场投放创新产品,德国企业向企业内部研发领域共投资约0.5万亿元人民币,在研发新产品、服务和生产流程上投入约1.2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政策使产业保持在技术创新前沿,从而鼓励持续地在研发、科研和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投资,坚持由企业推动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

  包盟特意谈及创新政策中的质量基础设施,长期一致的质量基础设施系统不仅可以确保产品安全,也能够推动创新。制定标准、推动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有效的市场管理,一方面不会干预市场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提升质量。“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一起协调全球质量基础设施,以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并推动创新,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所倡导的那样。”他最后说到。(记者 徐建华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