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解决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需要提质升级,要抓住产品品种、品质、品牌三方面发力。
总理讲话用通俗语言理解就是:“要变强、抓质量”。这其中逻辑与多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想致富、先修路”口号基本一致。道路是致富的途径、发展的基础,畅通的道路是城乡搞活经济的前提。大建交通不仅推动中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公路交通网和高速铁路网,也为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起到了保障作用。如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制造业提质升级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质量毫无疑问是必经路径和基础支撑,这个时候应该大声叫响“要变强、抓质量”口号,让质量发展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国民心中。
把“要变强、抓质量”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首先要像当年抓交通建设一样抓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事实上,作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如同一条“轨道”,能够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从目前的国际竞争看,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谁占领了制高点,谁就在未来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和话语权。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质量赶超,需要强有力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支撑,国家层面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研究、规划和布局,国家和各级政府要以设立专项资金、建设技术园区、技术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把短板补齐。
把“要变强、抓质量”落到实处,要像普及城乡交通网络促进流通一样,以普及质量教育来培育和树立全民质量理念。要积极推动把全民质量素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培养工匠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高水平开展质量专业教育和研究,在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中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高水平的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和质量经营管理人才,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和不断追求卓越的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全民性的质量常识和价值观教育,在全日制学校和各类社会教育培训体系中纳入质量教育内容。
把落实“要变强、抓质量”落到实处,要重视发挥出质量的在企业经营和技术创新中的导向作用。道路需要路标指引,发展需要质量导向,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要依靠创新,创新要用质量需求来导向。要积极研究消费新需求,对标国际一流质量要求,倒逼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要积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的创新新体系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为中心导致的科研“成果多、转化少、转化难”的现象。要依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快速捕捉市场变化和质量新需求,提高创新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满足用户多样化需要。
把“要变强、抓质量”落到实处,要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让市场真正发挥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功能。路修好了,要畅通还必须遵守交规,抓质量,需要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规则。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方面进一步削减不合理的前置审批和许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把“要变强、抓质量”落到实处,要善于借鉴制造业强国经验。前人走过的路,经验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要积极开展先进国家质量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把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有机结合,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