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译名“接地气” 厦门形象“显洋气”
福建厦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2部分正式颁布实施
“白鹿含烟鸡晓唱,筼筜鼓浪洞天隆。”厦门这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不仅风景宜人,经济、文化也成为祖国东南海岸的一张格外亮丽的名片,吸引了无数的海外游客慕名而来。然而随着海外游客的不断增多,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对这张名片的英文介绍也“众口不一”。好消息是,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你知道环岛路的英文译法不是“Huandao RD”,而是“Island Ring Blvd”吗?如果不知道,那你就落伍啦!据悉,为助力“厦门会晤”成功举办,提升厦门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形象,厦门市质监局联合厦门市外侨办共同推动了该市公共服务领域双语标识译写规范标准的制定和出台。日前,《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通则和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准由厦门市质监局正式颁布,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英文译名看似简单,却需要考虑周全,甚至回顾历史,才能最准确地还原中文原意。于是,在开展研制工作过程中,为了使标准译名更加接近地气,厦门市相关部门还先后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和翻译评审专家委员会,步步为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现实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参与了主要的研制工作。该院克服人手短缺、任务叠加、时间紧迫等困难,多线作战、加班加点为厦门市国际化进程添砖加瓦。标准编制小组在短时间内收集、查阅、分析了大量的相关标准及资料,结合厦门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次标准的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为满足服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迫切需求,优先起草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 通则》和《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第2部分 道路交通》两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编写工作历时1个多月,广泛征求了来自中译协、厦门市译协、各高校中外籍专家学者以及该市各相关行政部门意见,并提交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记者从厦门市质监局了解到,这次出台的最合理、简明的译法的英文译写标准可以说是既与国际化接轨,又相当“接地气”。
此外,其他领域的标准将在未来1——2年内陆续推出,涵盖组织机构名称、旅游景区、医疗卫生、口岸设施等12个领域,并且特别增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风俗》版块。双语标识英文译写规范标准的发布,将使厦门市各领域的双语标识规范工作有章可循,进一步提升厦门市城市文明形象和国际化水平。
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是这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的一大特色。针对厦门市码头数量较多,功能不一,英文表述较为混乱的特点,该《标准》根据指路标识所表述的含义对译法进行规范,码头翻译为“Wharf”,码头栈桥翻译为“Pier”,如果指的是码头内具体客渡、货运、邮轮等建筑设施则翻译为“Terminal”。针对厦门的一些道路通名使用上,则与道路实际情况有些偏差。如成功大道无红绿灯,限速较高,其实应属于市内快速道路,所以翻译为“Chenggong Hwy”更为妥当,而湖里大道则译为“Huli Ave”。针对纷繁复杂的厦门的特殊地名通名,经专委会研究,里、厝、宅、坑、埔、埕、头、仔、墘、寮、尾、宫、地、庙、沟、口、前、后、内等均用汉语拼音,如:湖滨一里Hubin Yili,何厝Hecuo,钟宅Zhongzhai,八卦埕Baguacheng,大埔头Daputou。
“厦门不仅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也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所在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厦门的城市形象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形象。”厦门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地气”和“显洋气”相结合是《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最大亮点。厦门市建立公共场所双语标识系统,是完成城市国际化过程中的必要步骤,为了迎接厦门会晤的到来,进一步推动厦门国际化城市建设,提升厦门城市标识国际化水平,加紧规范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翻译工作,更换城市中有问题的双语标识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可以预见的是,今天厦门市质监局规范标准译名译写,做好双语标识规范工作,将对推动厦门城市建设与环境整治、优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展示厦门发展成就、提高厦门国际影响力起到点睛的作用。等到金秋9月,它更将把最好的厦门名片展现给全世界,更将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成功举办锦上添花。(赖奇峰 本报记者 江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