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中国原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地,长期以来,中俄之间的原油贸易主要是通过铁路运输,存在风险大、运费高等劣势。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开通,为国家提供了长期、稳定、可靠的原油资源。管道起自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止于中国大庆林源,全长近1000公里,每年输送原油1500万吨,是我国四大原油进口通道之一。正式投产运行6年来,累计进口原油9592万吨。
黑龙江检验检疫局担负着对进口俄罗斯管输原油计量监管和品质检验的任务,检验人员每天按俄罗斯标准进行密度、水含量、机械杂质等11个项目的品质检验。同时,俄罗斯境内加林达末站按照相同检测标准同步进行原油品质检验,将检验结果与俄方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对原油结算的依据进行监管。在长期比对监管中,黑龙江局工作人员发现俄罗斯标准在水含量检验上存在问题。按照合同规定,原油品质检验按照俄罗斯标准进行,使用的是蒸馏法,因俄罗斯国家标准缺少使用外部溶剂冲洗冷凝管的关键步骤,使得相当一部分冷凝水无法收集,蒸馏后的冷凝水收集不全面。对此,黑龙江局漠河办事处采用回收率实验、卡尔费休法和蒸馏法比对实验和不同检验标准对比实验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管输俄罗斯原油水含量检验,俄罗斯国家标准GOST2477-65的回收率仅为53.33%,我国标准GB/T260-77回收率为92.06%。
为了证实这个结论,实验室工作人员多年来每天都用中俄双方的方法分别进行检验,积累了上万个数据,通过比对试验和大量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俄罗斯标准检验的结果不能够准确反映管输原油的水含量情况,俄罗斯的标准检验结果比实际水含量低,按此推算,截至2016年底,中方累计少扣水1.24万吨,经济损失达到866万美元。
质检总局和黑龙江局对于此事极为重视,分别在中俄总理会谈框架下第二、三、四、五次能源计量分组会议上多次向俄方提出水分检测标准的适用性问题。俄方在明知自己的标准有缺陷的前提下多次以各种理由推诿,甚至在第五次会议上以未收到发言材料为借口阻止我方发言。在经过多次据理力争和反复交涉之后,俄方终于认识到自己标准的落后,对近50年未修订的标准进行了修订,在2016年颁布了新的水含量检验标准GOST2477-2014并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增加了溶剂油冲洗的步骤,与我国现行的标准基本相同。同时,在签订中俄东线天然气贸易合同时,俄方也不再坚持首选俄罗斯标准而采用ISO标准,为在中俄油气贸易中维护我国经济利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俄原油管道计划于今年末再建成一条并行管道,届时,输油量将达到每年3000万吨。守卫中国油气进口东北方向战略要道的检验检疫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干劲也更足了。(贾 若 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