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0日至11日,厦门国际邮轮中心以94.96分的成绩通过质检总局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复核督导组检查,获得其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从一个只能停靠4万吨位小客轮的码头,到一个可以容纳10万吨级国际邮轮靠泊的邮轮母港,驻守在这里的厦门检验检疫局和平码头办事处(以下简称“和平办事处”)见证、参与了口岸蜕变的全部过程。
坚定承诺 恪尽职守
时间回溯到2012年7月25日,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经过4年的“创卫”工作在这一天结出硕果,经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实地测评,海西第一个“国际卫生港口”正式诞生。对于正处在加速建设邮轮母港的厦门来说,这个认定分量十足。
然而不久之后,国际邮轮中心业务功能调整:和平办事处服务了15年的厦金航线因港口资源调整,整体迁离;根据口岸的发展需求,和平办事处新增厦台客货滚装轮货物报检和检验业务;邮轮码头扩建、邮轮中心周边轨道交通2号线东渡站建设施工、相邻小区施工建设……一项项的变化,使邮轮中心口岸核心能力的持续建设面临着一道道颇具挑战性的基础性难题。
“保障口岸卫生安全是我们的承诺,持续提升邮轮中心的口岸核心能力是我们的长期工作重点,必须迎难而上,坚守承诺。”和平办事处主任徐辉中肯地说。
面对复杂的港情,和平办事处组织全部力量对口岸码头、堆场及所有相关单位在口岸核心能力方面的设施、条件和能力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重点,同时梳理检验检疫设施设备、人员素质、基础支撑等情况,提出了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案,为后续采取持续性建设措施指明了方向。
抓住重点 提升能力
“持续巩固口岸核心能力,扎实工作,完善了联防联控协作机制、业务管理机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了卫生检疫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及人才建设。”这是质检总局专家组在口岸核心能力复核督导反馈报告中,对和平办事处工作成效的点评。凝练的评语背后,是该办事处员工多年来持之以恒的付出。
深耕合作机制夯实基础能力。和平办事处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耐心指导创建主体按《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整改港口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在与口岸单位既往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业务交流、联合演练、协作处置,深化口岸卫生检疫与相关部门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局面,进一步固化和完善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在口岸一线构筑安全严密的疫情防控网。
创新检疫模式提升把关能力。和平办事处依托船舶联检“单一窗口”平台,实现国际邮轮检疫申报、登轮查验和口岸联系单放行全程无纸化;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在调查分析厦门口岸邮轮航线及相关疫情信息的基础上,实行《厦门母港邮轮公共卫生风险分级管理试点方案》;全面升级改造人员卫生检疫查验设施,实施出入境国际邮轮旅客“直通式”通关模式;依托厦门自贸区政策优势,突破传统邮轮食品供应模式,推进邮轮食品“进口直供”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支撑能力。面对日益增多的传染病跨境传播,核生化恐怖事件等日趋严峻的新形势,和平办事处严格遵循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要求,牢把口岸卫生安全关,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该办事处一方面重视人才培训和持续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一线检验检疫人员的疫情意识和处置能力。今年9月6日,和平办事处成功组织了口岸“化学有害因子涉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全国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和福建省市代表60多人现场观摩了演练。
初心永系 砥砺前行
几经努力,口岸检验检疫防控能力得到了提升,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明显,业务基础建设取得了突破,和平办事处为国际邮轮母港守护着坚实的卫生基点。
2014年至2016年,共检疫出入境船舶2909航次,出入境人员94.9万人次,检出传染性病例57例,发现放射性超标11批次,有效防控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重大疫情。出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卫生监督卓有成效,供船食品及饮用水合格率99%以上,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合格率在95%以上,办理《交通工具卫生证书》的出入境船舶卫生质量达标率均为100%。多年来,国际邮轮中心口岸未发生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以及饮用水安全事故,医学媒介生物密度全部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以内。
作为全国四大邮轮母港之一,坐拥“海峡邮轮经济圈”的厦门邮轮产业在近两年来快速发展,2015年旅客量实现200%以上的增幅,2016年旅客量首次突破20万人次大关。厦门国际邮轮中心也已启动新一轮转型升级,全新的“船、港、城”为一体的格局已经拉开建设序幕。
邮轮母港的快速发展,与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密不可分。为不断提升口岸现代化水平,早日实现“港城融合发展”的目标,践行中国政府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庄严承诺,和平办事处检验检疫人积极进取,兢兢业业,为持续提升口岸核心能力,推动国际邮轮母港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