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窑湾检验检疫局支持国际中转水产品货物转口业务发展

2016-06-21 15:38:48 文章来源: 国家质检总局   发布人: 胡玉迎

 

6月13日,大连大窑湾港,98吨原产美国的冻细鳞大马哈鱼被装进集装箱运往泰国。

在大窑湾保税港区存储期间,辽宁大窑湾检验检疫局对其实施抽样检验,并根据质检总局《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转货物产地证明管理工作规范》出具了转口原产地证明和卫生(健康)证书。

“为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的中转站,促进大窑湾港国际中转水产品贸易发展,我们不断简政放权,探索帮扶措施,创新监管模式,确保中转货物顺利出口。”辽宁检验检疫局局长潘城说。

为落实质检总局与辽宁省政府《关于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合作备忘录》,辽宁局大力推动沿海经济带发展,尤其高度关注大窑湾港发展,给予倾力支持。

国际中转水产品是指货物入境后暂存保税港区,再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模式。国际中转水产品货物在入境时,按照中国法律要求,原产国针对中国出具的证书交中国检验检疫机构。货物转口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时,原产国不再出具相关证书,导致转口水产品货物无法输入到入境时需官方证书的国家。此前,大窑湾港水产品货物国际中转业务仅限于输往入境时不需证书的少数欠发达国家,每年中转水产品仅5万吨。

大窑湾局向国际水产品货物出具转口原产地证明和卫生证书相关业务的开展,将吸引大量国际贸易商将货物经大窑湾保税港区存储并中转出境。预计仅水产品一项即可为大窑湾港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千余个,从而推动大窑湾港成为亚太地区新的水产品分拨地和转运枢纽港。

大窑湾港是国内唯一的集保税港、专业冷藏船泊位、集装箱码头和冷库群于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化冷链物流中心。2016年底年将达40万吨级的库容规模,2020年将建成100万吨级冷库群及冷链物流配套产业群。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实际,在大窑湾港“国际中转水产品中转站”的试点建设过程中,辽宁局发挥职能作用,以监管模式创新带动港口发展。

根据《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转货物产地证明管理工作规范》,辽宁局在确保对中转水产品出具证书符合法律和政策要求前提下,尝试“提前申报、货到查验、即时放行”,同时配套采取24小时预约通检,保证水产品报检查验随到随办的“绿色通道”,不仅为海内外水产品贸易企业带来了极大通检便利,更有效促进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与外贸复苏。

经过多年发展,大窑湾保税港区已成为全国最大冷链物流基地。较之国际水产品中转大港韩国釜山港,大窑湾港冷链物流成本只有釜山港的三分之一,作业效率却高出一倍以上。为充分利用大窑湾港东北地区最大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口条件,质检总局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要求,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项目开发、临港产业园区开发和港口建设,打造“百万吨级国际水产品中转站”,促进东北地区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利用聚集效应打造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枢纽港地位,与韩国釜山港形成有力竞争,更使大窑湾港成为“新亚欧大陆桥”多式联运的新通道,国际中转水产品还将通过辽满欧铁路输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大窑湾口岸是东北的枢纽港,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并与全国各地相互关联,是全国唯一与铁路无缝衔接的港口。针对口岸发展实际,辽宁局联合各相关部门,构建互联网+“服务生态圈”,在服务口岸发展中多措并举,亮点纷呈。

目前,大连已形成集海运、空运、铁运、陆运、管运“五路并存”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质检总局正逐步建立“统一集中、互联互通”的ECIQ主干网络,实现大数据管理。在此基础上,辽宁局深入推进无纸化通关、单一窗口、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对接海关、港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大窑湾口岸国际水产品转运检疫监管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支撑和通检、通关制度保障,人为干预大幅减少,通关效率与效益显著提升,有效提高口岸国际竞争力。

“我们与多个部门保持着密切合作,‘检港联动’系统已成为全国口岸通关的样板。”大窑湾局副局长马全宇说。此外,该局还积极帮助冷链仓储企业取得国外注册,目前全国有三家国际中转冷库取得欧盟注册,其中大窑湾保税港区有两家,可对欧盟出具货物原产地证明,为国际中转水产品输往欧洲扫清了障碍。

检验检疫部门的各项工作措施,对于大窑湾港打造百万吨级水产品货物国际中转港、振兴东北经济、推动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政策扶持,只要真正落到实处,同样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潘城表示。 (西 安 史琼林 记者 张柏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