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口岸零待时,服务发展不留力”。今年初,江苏连云港检验检疫局海港办事处提出打造“零待时”服务品牌。“零待时”即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监管资源,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保证通检零等待,不因检验检疫原因延误一分钟。
“这不仅是要提高货物通检速度,还要让企业感受到检验检疫部门服务发展的真诚、执法把关的严谨,为建设安全、便捷、特色口岸添砖加瓦。”连云港局局长顾忠盈要求。
经过近半年实践,这一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广受好评。
验放“零待时”
炎炎夏日,走进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基地,随处可见忙碌的叉车在装卸集装箱货物。据不完全统计,连云港承担全国50%以上大陆桥过境运输量、中亚国家60%以上过境运输业务、哈萨克斯坦80%以上大陆桥过境运输量。2015年,连云港完成过境运输箱量1.79万标箱,在总量上领跑中国沿海港口。
为进一步缩短通检时间,今年3月,海港办经过技术攻关,通过连云港电子口岸EDI平台将进出境集装箱业务管理系统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业务管理系统对接,实现集装箱进出基地分流、放行“零待时”。
“一些从日本、韩国海运过来的集装箱到岸后不用在码头滞留,可以直接装车分流到场站,货物通关时限由原来的2天至3天缩短至现在0.5天。”该基地国际业务部部长达尔汉说。
让企业得到贸易便利实惠,是改革的目标。海港办在管得住的基础上优化流程,真正实现放得开。海港办与各码头、场站业务系统实现检疫监管数据共享,对低风险集装箱实行审单验放,实现查验放行“零待时”;对在码头不拆箱的过境集装箱,免予现场查验监管,直接审单验放,“绿色通道”放行。
检疫“零待时”
经过长期改进完善,海港办今年探索出一套监管有效、方便进出的船舶检疫工作模式,实现进境船舶作业“零待时”。对来自非传染病受染地区且证书齐全的船舶,全部实施电讯检疫;对来自传染病受染地区的船舶作出风险评估,无疫情传播风险可能的,第一时间实施靠泊检疫,尽可能不影响港口作业;对来自重要检疫传染病受染地区(或质检总局有明确规定)的船舶,确需实施锚地检疫或其他方式接受检疫的,第一时间实施出海检疫;对于定期班轮(集装箱船等),原则上要求办理“交通工具卫生证书”,实施电讯检疫,无特殊情况不再登轮,通过加强申报资料审核和靠泊期间不定期监督,保证船舶进港靠泊作业“零待时”。
鉴定“零待时”
凌晨1点,工作人员的手机铃声响起。“‘和平天使’轮将进港,受大雾影响,船舶计划已错过涨潮近两小时,如果不能及时卸货,船舶就得搁浅。”货代急切地说道。
和衣而睡的鉴定人员一骨碌爬起来,拿起早已准备妥当的工具迅速赶赴现场。凌晨2点,该轮舷梯刚放下,鉴定人员迅速登轮。海面大雾,甲板湿滑,稍不小心就会摔倒。鉴定人员顾不上这些,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水尺计重。
实施水尺计重是进口大宗法检货物进行码头作业前必须完成的步骤。计重时间的长短往往影响码头作业效率。“晚吃点饭、少睡会觉都没什么,无论如何都不能耽误港口正常生产。”老同志总是这样对年轻同志说。多年来,海港办从未出现因为水尺计重而影响港口正常作业的情况。只要提起海港办鉴定人员,码头调度、货代都会竖起大拇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及江苏沿海大开发推进,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盛虹石化、上合组织物流园等一大批项目相继上马。海港办主动跟进相关项目进度,指导企业进境木质包装直通放行监管仓库和热处理设施建设。在严格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进境大型设备携带的木质包装实施“直通式”放行,货物直接由船上运至企业直通放行仓库,检疫人员到企业进行检疫查验,实现口岸放行“零待时”。
“随着‘三互’和‘三个一’改革试点的进行以及‘零待时’服务的推出,船舶非作业性时间、集装箱货物滞留时间大幅减少。”连云港港口集团副总裁张子扬说,“以每年500万标箱的吞吐量计算,节约下来的时间和成本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关键的是港口吞吐效率提升了,口岸对于货源的吸引力增强了,对于苏北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腹地的带动辐射能力增强了。”
“个性化的服务理念、精准化的服务措施、全域化的服务范围、品牌化的服务内容,是我们打造服务型组织的具体措施,也是我们的目标与追求。”海港办主任刘翔说。(李 坤 朱其太 王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