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专家解读尿素产品缩二脲项目抽检不合格情况

2015-03-19 15:59:29 文章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人: 胡玉迎

 

 日前,质检总局公布了尿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缩二脲项目不合格成为尿素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主要项目之一。缩二脲是什么?其超标会带来什么危害?中国质量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化肥质检中心(上海)工程师商照聪。

 “缩二脲是尿素里面的一种限量成分,其含量不能过高,一般占产品总比重2%以内,超过2%就容易造成植物中毒,发芽率低,叶绿素减损,机体发育不全,也就是出现烧苗现象。”商照聪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尿素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正常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缩二脲。他表示,目前生产尿素的原料主要有燃煤和天然气两种,通过将其转换成二氧化碳和氨来反应生成尿素。而缩二脲的产生则有两种途径,一是原材料之间本身反应会生成缩二脲,再者尿素和尿素在高温条件下的聚合也会生成缩二脲。

 “目前国内尿素生产的工艺大致相同,同时原材料的不同并不会对产生缩二脲有明显的影响。”商照聪说,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缩二脲占尿素总量比重是在2%以内,如果超过2%,就会产生烧苗现象,但是缩二脲超标对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影响,且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影响不同。比如作物在幼苗期对生长环境比较敏感,如果缩二脲超标,就很容易产生烧苗现象导致作物枯死,而在成熟期,就不会有太过于明显的影响。但总体来讲,缩二脲超标对作物的影响仍然较大,目前关于尿素产品的国家标准都比较完善,在标准中对其含量的控制比较严格。

 既然如此,尿素中为何还会出现缩二脲超标的情况呢?“一般来讲,影响缩二脲多少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商照聪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如果这两者都在正常的条件下,就不会产生过多的缩二脲。尿素生产过程的温度一般都是控制在120℃左右,温度高于120℃以后就更容易产生缩二脲,且加工时间过长(温度正常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比较大量的缩二脲。

 商照聪说,尿素生产中一般不会出现温度不定的情况,因此正常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缩二脲超标,造成缩二脲超标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尿素在生产过程中工艺控制不好,主要是生产中设备阶段性开车和停车造成控制条件变化,体现在压力下降和温度变化上,就会产生不合格产品。比如工厂停产以后复产,或者是工艺的改变过程中都会产生超标的现象,原因主要是生产温度的控制出现问题,在高温情况下尿素之间会聚合,生成缩二脲。

 商照聪向中国质量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尿素产品都是规模化生产,不合格现象更多是在发展过程中,比如说企业扩产过程中,工艺的变化和调整、生产条件控制不好等就会产生不合格现象,是短期现象,因为缩二脲超标反而会造成产品不合格导致企业产生损失,因此缩二脲超标现象可能只是发生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

 “很多大企业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合格的,从而不进行质量检测,导致质量控制方案形同虚设。”商照聪说,虽然说缩二脲超标并不是普遍和大规模的,但企业还是应该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和把关,把不合格产品识别出来。但目前来讲,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造成不合格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目前的国内农资市场来看,尿素作为直接肥料作用于作物的比例连20%都不到,主要是用来做复混肥和混配肥等。因此,缩二脲超标的尿素产品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且这种影响并不一定会导致绝对的浪费和损失。”商照聪表示,缩二脲超标的尿素仍然有很多用处,可以将其作为原料加工成其他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和其他成分混合的时候,含量占比自然就会降低,也不会影响其他产品的质量。”

 针对产品的选购,商照聪表示,尿素产品的外观基本都是一致的,且因为农户直接接触尿素的机会也不太多,因此普通农户在购买过程中并不能识别不合格产品。这就需要国家和相关的质量抽查结果及时公布具体的企业和产品情况,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多关注此类信息,同时媒体也需要加大对此类抽查信息的宣传力度。他表示,在购买尿素产品时要多选择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在施肥时,要尽量把尿素施放到距离作物根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不要过近,尿素离作物根部越近,烧苗风险就越大。《中国质量报》(记者  张文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