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零点钟声刚刚敲响,各大电商就迎来了“双11”大促销的下单狂潮。据360手机助手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今年仅淘宝一家电商的“双11”销售额就将高达637亿元,远超去年的350亿元。
从2009年起被电商发明以来,“双11”一直以低价形成了整整24小时的购物狂欢,然而,到今年,“双11”已现诸多乱象,包括中小商家普遍因赚不到钱而怕过这个购物节,很多商品虚标原价、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很多商铺信用评价被造假、虚假买卖等,“双11”的可持续发展获得相关部门的重视。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表示,“双11”期间将扮演“神秘顾客”,抽查网上商品。昨日,“抽查中已有近三成产品”不合格的消息便在网上迅速传播。
10日,新华社发表时评文章《“双十一”要为新常态注入正能量》,关注乱象,希望相关流通渠道、从业人员、监管部门、诚信机制能进行深度磨合,迎合并充分挖掘出国民升级的消费需求。
小商户称为电商做嫁衣
“胖子”(网名)是天猫商城一名母婴用品销售商。10日,他称,对于“双11”,以前是又爱又怕,但是如今只剩“怕”,“不光是人累得半死,还一不小心就亏。”
“胖子”介绍,2009年、2010年,他家店铺顾客并不算太多,发限时红包并无太大压力。到2011年、2012年,“双11”名气大了,自己的客户也猛增3倍多。“本身商品就要5折优惠,加上发红包的基数翻了几倍,搞不好还要亏。若不参加,客户很容易就被抢走。”所以,“胖子”说,今年,他的店铺将大优惠的活动提前了一个星期,提高红包发放门槛。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淘宝店主也表示,“‘双11’就是电商用商户的钱讨消费者开心。他们做得越大,中小商户亏得越多,都快要撑不下去了。”
凡客11批次产品不合格
在商家参加“双11”普遍难赚到计划利润的大背景下,“双11”的消费投诉也越发突出。
近日,针对购物节,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将扮演“神秘买家”,从电商平台买样或从物流仓库集中抽样,重点是投诉较多且上半年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合格率较低的日用消费品,计划抽查纺织服装、鞋类、小家电、玩具等。
10日,质检总局公布首批抽样结果,抽查产品的合格率仅73.9%。其中,皮鞋不合格率最高,达到56.3%;羊绒针织服装有11批次甚至未检出羊绒成分。
其中,知名电商也“榜上有名”。凡客诚品被抽查的鞋类、服装、提包等商品中,一共有11批次产品“不合格”。
关注“双11”的还有国家工商总局。今年“双11”前,工商总局相继约谈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10家知名电商,提出必须在网站事先公布促销活动的期限、方式和规则,要防范经营者采取“先涨价后降价”方法虚构优惠促销。随后,上海工商局也约谈了30余家电商。
淘宝800万买家虚假交易
新华社10日报道,在疯狂网购的背后,一些商家却小动作不断:雇人“炒高”商铺星级、杜撰产品好评。
杭州的网民小胡作为一名“炒信”职业买家,每天在网上点击购买大量商品,给不同商家好评。不过,他所参与的每次网络消费都是虚构的,而且,他不用付钱,收到的邮包也都是空的。事后,还可以获得每笔几元甚至几十元的佣金费用。
负责监控“炒信”行为的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安全运营专员鲍骏介绍,高峰时期,一职业“炒信”买家每天至少可获1000元的佣金。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余伟民称,“仅2013年淘宝网络安全部门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就达800万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职业‘炒信’买家保守统计约数万人。这仅仅是已发现的冰山一角。”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王全明认为,各类“炒信”平台以营利为目的,明知是虚假信息,仍通过信息网络有偿发布,已经涉嫌非法经营罪。
“对‘炒信’类案件以非法经营罪定罪量刑全国尚无判例,希望司法机关能出具指导性法律意见。”余伟民说。
海淘市场恐遭乱象侵袭
对于电商们纷纷“瞄上”的“海淘”,业内表示,应该警惕其沦为价格战的另一个战场,再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内地“海淘族”规模已经达到了1800万。预测到2018年,中国的“海淘族”人数将达到3560万人,海淘规模将达到1亿元。
此前,阿里巴巴在其“双11”新闻通气会上也宣称,要将“双11”办成一个全球的节日。公开资料显示,针对出口市场,阿里系有“淘宝海外”和“速卖通”两个平台,目前覆盖220个重点国家和地区。
对此,亚马逊中国也不甘示弱,在亚马逊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和意大利6个国家开通直邮中国的服务,提供共计8000多万种国际选品。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海淘会不会沦落成另一个“价格战”场所?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表示,海淘市场目前仍处于野蛮发展期间的监管灰色地带,同时与国家税收政策打擦边球。而从各大综合性电商试水布局到海淘市场的透明化,不仅需要电商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政策方面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