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中心专家称“验光配镜立等可取”绝对不可取

2014-11-06 14:05:25 文章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人: 赵秋云

 

  日前,在质检总局公布的今年第三批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中,定配眼镜抽查合格率仅为71.7%,也就是说,将近3成的样品存在质量问题。就此次抽查中发现的主要不合格项目,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抽查的国家眼镜玻璃搪瓷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张尼尼。

  从抽查结果来看,球镜顶焦度偏差(主子午面一、主子午面二)、柱镜顶焦度偏差是主要的不合格项目。这两个项目看起来很生僻,其实“翻译”过来就是,镜片度数不准,这也是影响眼镜片质量性能最为关键的指标。“严格地说,这不是什么技术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店家主观故意造成的。”电话那头的张尼尼显得有些激动。

  据介绍,过去的眼镜片是玻璃材质的,要靠工人用手一点点磨出来,因此度数不准的现象比现在严重很多。现在的树脂镜片,采用的是热固型加工方法,只要模具符合标准,生产出来的镜片基本上不会有太大问题。因此,本次抽查中发现的度数不准问题,并不是镜片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而是由于眼镜店在经营管理上忽视质量造成的。

  张尼尼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消费者去一家眼镜店配眼镜,经过验光确定他是200度近视加75度散光。店家在配镜的过程中,发现仓库里没有合适的镜片,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就会给顾客配一个250度近视加50度散光的眼镜片。“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充片’,说白了就跟去药店抓中药一样,正好这一味药店里没货了,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还是偷偷摸摸地用其他的药代替,就得看店家的良心和质量意识了。”

  张尼尼告诉记者,目前眼镜片都是集中加工,眼镜店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进货。规模大的连锁眼镜店,往往都是集中采购、集中配货,各种度数的眼镜片相对比较齐全;而对于中小型眼镜店来说,货源不是太全,“充片”现象就会比较常见。“判断是镜片本身度数不准还是‘充片’,非常简单。一般来说,如果是镜片本身的问题,度数偏差约在7~9度,而如果是‘充片’,偏差就会在18~25度。”

  “眼镜不比别的产品,如果有质量问题,除非你故意不管,否则不可能发现不了。”张尼尼说,她曾经向一些眼镜店老板建议把营业员或收银员培养成检验员,因为从技术上说,检验眼镜片度数是否准确并不复杂。然而她的提议却少有人响应,她分析原因是“一怕多花钱,二怕丢生意。”

  “那如果佩戴了不合适的镜片,难道顾客就没办法发现吗?”对于记者的追问,张尼尼的回答是——从顾客佩戴体验来说,可能有一部分人感觉不出来,也有一部分人会感觉到不舒服。但店家往往会以“刚配的眼睛肯定有点不舒服”为理由搪塞过去,所以如果不是特别认真的消费者,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镜片有问题的。

  如果我们不幸配到了一副“充片”眼镜,会给视力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据介绍,戴眼镜的目的就是帮助物体在眼镜的视网膜中心成像,如果度数不准,那么成像位置就不对,只能是靠眼睛的肌肉来再次调节,长期以往肯定会造成眼部疲劳和视力下降。“本来(眼镜)是来给你帮忙的,结果反倒成添乱的了。”

  “能不能请你们报纸帮忙呼吁一下,大家以后配眼镜,尽量不要去那种写着‘验光配镜立等可取’的店。”张尼尼的话,让记者很是费解——现在很多眼镜店都在橱窗或招牌上写着“验光配镜立等可取”或者“十分钟配镜”的口号。很多人去配眼镜也都是验完光等一会儿就戴上了新眼镜。这里头有什么问题呢?

  张尼尼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验光配镜是一种很细致的专业技术工作,单单验光就需要4560分钟,其中包括了必要的眼视光检查,配镜则通常需要37天。但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验光配镜越快越好。“如果只想着快,不考虑配得准不准,那你不是‘逼’着店家去‘充片’吗?最后伤害的是自己的眼睛。”

  记者手记

  通过本次采访,记者的体会是,眼镜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与眼镜店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密切相关,也与消费者的质量知识和成熟度有关系。而这正是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的突破口。对于经营方,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如何用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规范其行为,让“充片”不再成为公开的“潜规则”,让“每镜必检”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是写在墙上的虚假口号。而对于消费者,政府部门也应该考虑,如何用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将日常的消费知识和质量动态传递给公众,避免让误解成为共识,减少大家集体被忽悠的机会。

  事实上,定配眼镜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非独有。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真正因为技术、工艺达不到要求造成的质量问题,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情况是,生产者、经营者明明能生产、销售高质量的产品,却为了成本去偷工减料、偷奸耍滑;消费者一方面在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另一方面却缺乏相应的质量知识,很多时候上当受骗却不自知。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从目前来看,监督抽查工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当企业不再只是关注自己有没有上“黑榜”,而是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类似的质量隐患;当消费者不再只是为合格率的高低而或喜或忧,而是能从抽查结果中学会一点辨假识真、科学消费的知识,那监督抽查的市场反溯效果可能才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