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检验检疫局成功处置进境粮谷检疫下脚料侧记
科技创新实现了多方共赢
3月的上海,春寒料峭,可上海申炎饲料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却是热火朝天,一台硕大的粉碎设备正在不停地运转,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工人在投料口将一袋袋夹杂着高粱壳、高粱碎粒和假高粱的下脚料投进机器,经过粉碎、混合、打包等流程,最终输出一袋袋已经成为粉末状的饲料,看着这一幕,上海浦东检验检疫局动植处的王寿南和申炎饲料公司总经理谢泉兴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激动万分。
假高粱变成真难题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2013年8月,上海口岸第一次迎来以散装大轮形式进境的澳大利亚高粱,前后共计两船,价值2200多万美元。浦东局工作人员根据上海检验检疫局食品处的要求进行了现场取样、检验、过筛,62800吨高粱最终留下了近300吨的下脚料。由于此前上海口岸只进境少量集装箱高粱,收货厂家利用自身设备就能将为数不多的下脚料处理完毕。可这次面对的是如此庞大的数量,如何处理这些下脚料,难住了现场的每一个人。高粱下脚料中含有一定量的假高粱,是谷类植物、棉花、苜蓿等30多种作物田里的主要杂草,它不仅使作物产量降低,还是高粱属作物的许多害虫和病害的寄主,一旦扩散,对我国的农牧业生产将带来很大危害。按目前常规的方式,对下脚料的处理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焚烧,二是深埋,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不言而喻,在注重环保的今天已不再适用,而深埋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在繁华的上海,且不说这么多下脚料根本无处可埋,即使可以,在深埋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疫情扩散的可能。一个个方法都想过,又一个个被否定,这些下脚料的处理成了摆在浦东局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还将直接影响新的一年进境高粱的检验检疫、仓储和运输工作,形势迫在眉睫。
新思路开出好处方
在上海良友新港码头的仓库里,整整300吨共7500包高粱下脚料静静地躺了6个月,直到浦东局的工作人员为它们找到新去处。在这半年中,上海局食品处、浦东局的检验检疫人员为这批下脚料操碎了心。为了尽快找到处理的办法,他们四处打听、八方联系,从远郊的垃圾焚烧场到垃圾填埋场,从配备锅炉设备的木包装制造厂到大米生产企业,只要是能想到的,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就没有放弃。虽然由于场地、设备、费用等原因,一次次期待变为一次次失望,但检验检疫人员始终在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农业讲座中,检验检疫人员听到了关于将高粱作为饲料成分的内容,仿佛一道闪电划过检验检疫人员的脑海。
高粱下脚料中还含有相当多成分的高粱壳、高粱碎粒,完全可以通过粉碎后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而变废为宝,这个全新的想法让检验检疫人兴奋不已,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经过多方了解,上海申炎饲料有限公司进入了浦东局的视线。作为上海荷斯坦奶牛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它有着资深的专家队伍,生产精良的饲料产品,全年提供给上海牛奶集团的各大奶牛养殖场。当检验人员带着这个想法向申炎公司总经理提出尝试时,迅速得到了肯定的回应。“如果可行,这将是一件对企业、对社会都有益的好事!”浦东局动植处的阮祺琳激动地说。在双方诚恳的协商下,合作就此达成。
小尝试成就大课题
当期盼已久的食品检测中心将萌发实验结果放到浦东局动植处工作人员的案头时,大家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经过了一个星期的萌发实验,证明经申炎公司粉碎后颗粒直径为0.8毫米左右的粉末状下脚料,已不会再度萌发,完全符合下脚料的处理标准。时隔半年,历经艰辛,这批高粱下脚料终于找到了完美的处理方式。如今,在申炎公司研发人员的精确计算下,由高粱下脚料粉碎后的成品粉末以15%至20%的比例添加入现有饲料,专门喂养那些尚在成长阶段的小牛,且营养成份与先前的饲料相比并无大的差异。在这次合作中,高粱货主以货抵价节省下一笔不小的下脚料处理费用;被积压了6个月的下脚料“撤出”仓库,为仓储码头解决了物流的最大难题;申炎公司因为原料的添加,节约了近10%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潜在的假高粱疫情扩散风险被牢牢控制,一桩看似简单的事例却实现了多方共赢。有了这样的先例,浦东检验检疫人又将目光放得更远,在上海局食品处的指导下,决定以此次成功经验为基础,联合食品中心开展进境粮谷检疫下脚料处理的相关课题研究,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及安全性的分析,以科技为创新手段探索新的方法,浦东检验检疫人的心里,已经有了更大的目标……
这个关于“高粱”的故事虽然已经落幕,但背后折射出的是浦东检验检疫人默默奉献、执着耕耘的信念和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这些可爱的国门卫士以自己无私的付出和辛勤的工作,换来了人民的信任、企业的希望和国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