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互联网金融日报: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投诉有门”

2014-03-13 14:16:24 文章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人: 王海萍
 

两会互联网金融日报: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投诉有门”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消费途经和选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多样的风险隐患。在这样一个迅速革新的时代,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保护、资金安全、风险控制等还有很多监管空白,如何防微杜渐、如何抓紧完善需要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规则随意更改 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缺少凭证

  时下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出的预期收益率一个比一个高。互联网理财是否真如描述的那般美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调查发现,美好的宣传背后有着不少需要留心的“陷阱”。

  据重庆日报报道,市民胡先生从事金融工作,非常关注时下的金融投资动向,对于新兴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今年2月初,总部在广州的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推出了一款网络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直逼6%,收益约为活期利息的18倍。胡先生刚好手头有一笔资金要用于投资,综合市场上各类理财产品后,他选择了在网上开户。

  作为金融业从业人员,胡先生非常了解金融产品的购买流程。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反复阅读了产品说明书。“开户时的约定是一个账户一个月最高只能赎回100万元,而我手头的资金超过100万元,所以选择用自己的身份证登记两个账户。”胡先生说,随后他分别在两个账户中存入了50万元与60万元。

  2月底,胡先生要赎回这笔钱。第一笔50万元顺利赎回,第二笔怎么操作也不成功,其间弹出了提示信息,赎回金额超过上限。点击链接后,胡先生发现之前的约定信息变成了一个身份证每月赎回上限为100万元。

  “操作规则的决定权在网站,作为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剩余的10万元只能等下一个月再赎回。”胡先生说,赎回的规则他记得清清楚楚,没想到知名网站的规则也会“朝令夕改”,后悔没留下相关的图片凭证。“相比传统实体理财产品的购买渠道,网络的不确定性比较突出,而缺乏有效直接的凭证称为消费者维权的难点。

  法律制度存空白 互联网金融维权任重道远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付便捷度,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消费需求,但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也给消费者权益带来更多的隐忧。

  首先,法律存在空白,风险控制的难度较大。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消费者互联网金融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对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条文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该法只对实物产品的消费者进行保护,没有涉及金融产品。有鉴于此,有专家呼吁,应适时出台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门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问题,规范市场主体的各项行为。同时,明确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管理部门,细化管理职责,出台行业规范,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由于互联网金融兴起时间不久,信息披露相对不充分,知情权难以保障。传统银行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以及银监会相关文件对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进行详细的规定和要求,银行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机制。但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讲,大多是以框架性、原则性、宽泛性的协议或法律文书来代替的。所以,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可以参照目前《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以及实际要求,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应对产品、服务及运营等情况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确保信息对称,帮助消费者作出理性选择,降低风险,取得合理预期收益。

  另外,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责任主体还存在不明确的现象,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投诉处理机制、争议处理机制还尚未建立。针对互联网金融,应设立专门的维权机构,健全投诉处理工作机制,使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能够“投诉有门”,主管部门也要结合投诉开展相应的监督检查。参考欧美金融服务发达国家的例子,可以借鉴英国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公司的形式和做法,建立独立于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第三方架构,作为替代性的争议解决制度。同时,严格审查参与者身份和交易的真实性也是必要的,多管齐下,切实保护消费者互联网金融权益。(李天真)

  微评:互联网金融犯罪取证难 应防患于未然

  互联网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可能引发新型犯罪,如诈骗、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等,此类犯罪不同于传统犯罪,一般没有直观的犯罪现场可查,物证、书证较少,电子证据较多。电子证据具有易破坏、难保存的特点,将会造成互联网金融领域犯罪案件取证及审查证据方面的困难。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应从三方面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民众防范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侵权行为发生时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从而及时准确打击犯罪。二是相关部门要健全网络监管及犯罪举报机制,定期检查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对涉嫌犯罪的证据及时固定、及时处理。三是完善互联网管理及经营的法律法规,明确管辖及处理细则,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可能引发的犯罪形成有效制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