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去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中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4日公布,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对公报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去年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唱衰中国之声不绝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稳坚毅、砥砺前行,取得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经济增长平稳较快
去年一、二季度,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处变不惊,冷静分析,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思路。在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上也积极探索,明确了要努力使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的目标。
“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和图表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中国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准确的,坚持底线思维,以促改革、调结构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谢鸿光说。他表示,中国经济全年实际增长7.7%,超过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在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这个增速是较高的。
他同时指出,从季度增速看,去年各季度增速始终维持在7.5%至7.8%的合理区间内,最高与最低增速的差值只有0.3个百分点,波动幅度明显收窄。而全年7.7%的GDP增速,对应的增量是49375亿元,大于1994年GDP总量。
统计公报显示,在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低于预期目标。此外,除2、9、10月份受气候、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同比涨幅略高于3%,其余月份涨幅均在3%或以内,全年各月涨幅在2%至3.2%的狭窄区间内波动。
谢鸿光指出,同为金砖国家,巴西、南非、俄罗斯CPI月度涨幅都在5%以上,印度则维持在9%以上的高位。相比而言,中国的物价涨幅处于较低水平。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统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中国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产业、区域、城乡等经济结构均有所改善。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
——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2.2%、22.8%和18.4%,分别比东部快4.3、4.9和0.5个百分点。
——2013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3%,提高1.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3.03,比上年缩小0.07。
——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
对于三产超二产这种历史性的积极变化,谢鸿光认为,这不仅是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的客观反映,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断推进的结果。
根据统计公报,过去一年中国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额、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等都实现了稳步提高,其中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3%,比2009年提高37.8%。
谢鸿光表示,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小、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下,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中国的人口红利期,提升了中国产业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公报以多组数据显示了民生事业取得的积极变化。
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44万人,但就业总量仍实现了持续增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比上年末降低了0.04个百分点。
在就业带动下,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11元,同比实际增长8.1%;农村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7%和35%,分别比上年下降1.6个和1.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等热点消费领域销售额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785万人、3680万人、1192万人、887万人、96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650万人。
谢鸿光强调,总体来看,去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仍将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仍将取得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