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性饥饿” 关注“舌尖上的营养”——专家解读我国食物与营养现状

2014-02-13 14:55:15 文章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人: 王海萍
 

警惕“隐性饥饿” 关注“舌尖上的营养”——专家解读我国食物与营养现状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日前公布,纲要对今后7年如何确保食物与营养发展作出部署。当前,我国国民在食物与营养方面现状如何?存在哪些误区?今后应重点发展哪些领域,确保百姓“舌尖上的营养”?12日,在农业部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相关领域专家就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享受美食应警惕“隐性饥饿”

  纲要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是,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

  农业部食物营养所副所长王东阳表示,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我国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食物摄入量不足,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素难以满足人体需求,生长迟缓、低体重、贫血等营养不良发病率仍然较高。

  “另一方面,营养过剩问题突出。”王东阳说,据卫生部门监测统计,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肥胖率12.0%;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

  “值得关注的是,在营养过剩的人群中还有‘营养不足’的问题,例如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要警惕这种‘隐性饥饿’。”王东阳说。

  在纲要中,提出了未来食物营养消费方面的指标。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需营养干预

  纲要明确,到2020年,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

  “目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1.28亿人口,最低营养需求为每人每日2100千卡热量,与纲要推荐的目标值相比,该基准值偏低。”王东阳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指出,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9.9%,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2.1%,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为20.3%

  “在居民贫血患病率方面,缺铁性贫血仍然是我国普遍存在的营养缺乏病。”马冠生说。2010年全国孕妇贫血率为16.9%,在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贫血问题依然严重。

  对此,纲要明确,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大力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食物。

  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和新型城镇化地区获关注

  对于今后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指出,重点产品为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重点区域包括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重点人群为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愿意花太多时间煮饭烧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购买一些成品或半成品。针对这一变化,纲要提出把方便营养加工食品作为重点发展产品。”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辉表示。

  纲要明确,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品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食物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饮食不合理现象突出,营养性疾病发生几率大。”张辉说,针对这一变化,纲要将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

  纲要提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食条件,加强对在外就餐人员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膳食指导,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