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降低标准是一种“自残”
日前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童装质量问题的报告,指出包括阿迪达斯(Adidas)、博柏利(Burberry)、迪士尼(Disney)等在内的12个国际知名品牌的童装被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其中三分之一产自中国。这份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消费者感慨:“现在的品牌童装价格已经很高了,这样的价格还买不到高质量的衣服,企业到底有没有责任感?”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可能是“这个真没有”。看看企业下面的表现就清楚了。一位童装业内人士表示,“我们出口的童装标准和在国内销售的不同,很多跨国公司也是这样。”关于这种不同,一位知名童装企业负责人坦承:“无论是童鞋还是童装,国内市场和欧美的尺码都不一样,不少跨国企业甚至用的生产线也不同,国内的质量就是不如出口的。”事情已经摆明,跨国企业执行了“双重标准”,这是早已广遭诟病的做法。谁都清楚,“双重标准”的低标准,除了降低成本、降低质量,背后还有对将低标准应用于那个市场的歧视。标准走低,责任就给走没了。
必须承认,“双重标准”这种令人讨厌的做法之所以能够得逞,除了跨国企业唯利是图,社会责任缺失,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也是一个客观原因。就这次国际环保组织查出的问题来看,其中所涉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邻苯二甲酸酯等指标,并不在我国2011年起实施的新版童装行业标准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范围内。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对这些有害物质存在于服装产品是一种无视或默认态度。一方面,上述标准作为一个安全标准,主要是把(安全)对立面的有害物质比如甲醛、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等进行规定,而国标规定的有害物质(列举出来的)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某些有害物质需要检测,可以参照其他标准,比如邻苯二甲酸酯,可以依据GB/T20388-2006《纺织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来做。
事实上,就“客观原因”来讲,在国内市场,跨国企业虽同样面临竞争对手、市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这三者给企业制造的压力,但相比较而言,其力度明显要弱一些。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虽激烈,但并不规范,竞争焦点总是偏离产品质量这个核心;市场监管机构近些年不断加大产品质量领域的监管力度,但是监管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监管措施也时常出现不到位的现象,“有形之手”的力量发挥尚显不足;在消费者这一方面,限于现实消费水平,很多人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意识还不是很高,质量维权观念也不够成熟,这都会削弱指向企业的质量压力。而现实中一些人存在崇洋心理,这既是国内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的一个结果,同时必然也会成为掣肘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负面因素。跨国企业缺少外在市场压力,加之自己责任缺失,奉行双重标准似乎就成了一种不选之选。
然而,即使国内市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跨国企业绝对不可以此为借口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要知道,降低标准的做法终究是一种负能量,它会通过市场传导反馈给企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羁绊。概而言之,这是一种自残。网语云:不作死不会死。企业能做而不做,能做好而故意做差,这不明显就是一种作死的节奏吗?因此,我们对跨国企业的劝诫是,与其放纵自己,被动地受外在压力驱牵,不如自己主动起来自我施压。要知道,外在的压力是不受控制的,一旦增强起来,没有经过历炼的肩膀最终是扛不动的,被压垮也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