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调和油标准亟待规范
食用油是中国人喜欢在中秋节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但山东济南市民李辉在一家超市挑选食用调和油时有这样的疑问:花生调和油里有多少花生油?
李辉产生疑问,是因为他从事食品行业,很关注食品标签,也知晓食品中“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的国家标准。
“我在标签上看到这款油的配料依次是: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花生油位列倒数第二,也就是说,这款油虽然叫‘花生调和油’,但其实含量最多的是大豆油。”李辉说。
记者在市场上了解到的行情是,花生油大概25元/L,而大豆油只要10元/L,价格相差一半多。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多数食用调和油都是以较为廉价的大豆油或菜籽油为基础油,加上少量花生油、坚果油等较贵油种,而命名时却伴以较贵的单一油品,例如花生调和油、橄榄调和油等,造成“名贵”假象。
“这种现象存在多年,什么油贵就标什么,什么油便宜调和油里面含量就多。”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联系了数家生产食用调和油的粮油厂商,询问调和油配比情况,他们大多以“企业机密”或“不清楚”为由婉言拒绝。其中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关于调和油配比,国家没有标准。行业只是规定两种以上的植物油混合到一起,但是对于比例没有要求。企业配比涉及机密,哪个企业也不会公开。”
专家表示,食用调和油市场存在混淆概念、随意冠名等问题,特别是调和油成分和配比标准模糊不清,让不少企业有了“暗箱操作”的空间,也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以较高价格销售的所谓‘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实际橄榄油、花生油含量很少。”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
“没有国家标准,低价的大豆油和菜籽油成‘主流’,甚至棉籽油、棕榈油也大量加入到调和油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早在2005年,中国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的编制就被提上日程,但受制于企业难以协调的既得利益和检测难度,标准讨论多次都没有通过。
也有专家表示,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说,植物油混合在一起后,确实很难检验,所以企业要从原料购入时就向社会公布实现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