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不能只靠检测标准
近日,恒天然奶粉遭肉毒杆菌污染事件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恐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洋奶粉似乎在一夜之间也变得不那么让人放心。更不让人放心的是,肉毒杆菌这个可怕的玩意儿,在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奶粉标准中,都没有一个限量标准。
然而,事实上,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出厂检测,还有事后检验、追溯以及召回等相关程序,再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从此次事情发生之后,恒天然以及国内涉事的娃哈哈、多美滋和可口可乐等公司的披露、产品追溯和召回来看,乳制品尤其是奶粉,并没有消费者想象中的那么不安全。
很多人一听到肉毒杆菌这个名字就觉得恐怖,其实肉毒杆菌本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空气中就可能漂浮着这种微生物的身影。肉毒杆菌其实本身没有毒性,只是有4种肉毒杆菌能够在某些厌氧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这是一种致命的毒素,而能够使肉毒杆菌产生肉毒毒素的环境就包括了婴儿的肠道。在理论上,有可能发生肉毒杆菌跟着奶粉进入婴儿肠道,然后产生肉毒毒素,发生中毒现象。看到这里,很多消费者可能又开始恐慌起来,但关键问题在于,发生这种现象的概率非常的低。肉毒杆菌的繁殖和产毒条件相当苛刻:要严格隔绝空气;需要适宜的水分活度、营养条件、环境温度;在婴儿的肠道中也只是有一定的可能存活下来,此外,引起中毒的主要是它的毒素,但毒素不耐热。
一般来讲,按照正常的生产流程,奶粉很难沾染上肉毒杆菌,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对于奶粉的检测标准里都没有对这一项的规定,肉毒杆菌也不是必检项目。此次恒天然奶粉之所以沾染上肉毒杆菌,主要是因为一根管道没有彻底清洗干净,这说明恒天然的整个生产体系还是存在着安全漏洞,而“安全”一直是恒天然的最大卖点。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公众出于防患于未然的心理,通常更加关注出厂检验标准。但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在出厂时每一种都设定一个标准,一一进行检验,理论上可以将所有的有害物质都排除在外。但这个不现实,而且也会增加大量的成本,这些成本最后还是得由消费者来承担,所以质量控制需要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
但是,没有标准也不是必检项目,对企业来讲,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撒手不管。这一次肉毒杆菌事件就是在恒天然对已出厂的奶粉样本进行事后检测发现的,属于企业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标准只是用于检验有限的指标,对食品安全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还是需要企业自身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这套体系还包括一旦发现问题之后的追溯与召回。
我们不可能因为每一个小概率事件而设定一个出厂检验标准,但小概率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之后,为了尽可能地减小风险,企业必须追溯出之前生产的以及售出的哪些产品可能会有问题。这一次恒天然披露了部分奶粉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之后,处于产业上游的恒天然以及下游的多美滋、娃哈哈、上海糖业烟酒集团、可口可乐,全部都在短时间内披露了可能出问题的产品的批次,有些企业还公布了涉事产品的去向,这都得归功于这些企业的质量控制整套体系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没有因为一次小概率事件而使得企业的质控“不知所措”。
自从工业化介入食品生产之后,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再加上分工不断细化,产业链完善,使得成本不断下降,消费者也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食品,这是古人所不敢企望的--譬如,在工业革命以前,牛奶通常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奢侈品。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很可能一个小概率事件或者一个安全漏洞,就会波及一大批产品,甚至还会波及到其他企业,这一次肉毒杆菌事件就是例证,企业不可能杜绝所有的安全漏洞,对于食品安全控制来说,出厂时的检验固然重要,事后的检验、追溯以及召回同样的重要。
此外,政府的严格监管,则是食品安全的另外一道闸门,是促使企业主动披露问题、追溯和召回的主要推动力。这一次肉毒杆菌事件,实际上是2012年5月就已经发生了,涉事的产品大部分已经出售,而且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相关中毒事件被披露,可是恒天然如果企图就这么掩盖过去的话,按照新西兰的相关法律,一旦被查出,面临的将是相关高管坐牢,公司被处以罚款,其罚款额足以令其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