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力再奏自动识别宣传新乐章
——《条码与信息系统》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侧记
7月4日,正值仲夏,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联合《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在北京召开《条码与信息系统》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那天北京的天气也为这值得纪念的日子,知趣地结束了连续几日的雾霾阴雨,拨云见日,万里晴空。
这是一次深入全面的回顾总结大会,更是一次继往开来的改革创新大会。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回顾《条码与信息系统》创刊二十年来的历程,展望信息化时代杂志社未来发展道路;主要任务是在深刻领会期刊改革的精神下,贯彻落实全国物品编码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二十年的经验,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探索发展道路。编码中心党委书记、杂志社副社长张琳主持了会议。
编码中心主任、杂志社社长张成海,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巡视员李艳萍,编码中心副主任赵京等领导出席了座谈会。会上,北京交通大学物流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张铎、北京科创京城条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燕宏生、百度公司政策部高级经理刘环宇等受邀作了精彩发言。
助力物品编码应用功不可没
独特的定位,专业的视角,权威的观点,让《条码与信息系统》杂志别具一格,在商品条码和自动识别领域首屈一指。
《条码与信息系统》是国内唯一一份以报道物品编码知识为宗旨,以推动物品编码技术应用为已任的科技期刊。早在1993年,编码中心为普及和规范条码应用的需要,助力我国物品编码应用,创办了这份期刊。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巡视员李艳萍在座谈会上指出,20年来《条码与信息系统》杂志在宣传质检工作,传播物品编码知识,推动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应用,服务广大读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以后进入了我国物品编码的创新发展阶段,主要服务于网络经济和政府监督,杂志的先期舆论引导和铺垫宣传作用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她提到,《条码与信息系统》在传播编码知识,报道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为提高全社会对物品编码知识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推动物品编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张成海在回顾杂志创刊20年取得的成绩时说:“杂志通过宣传报道质检工作、物品编码、商品条码、二维条码、产品电子代码、物联网和射频技术,发布国家有关物品编码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探讨供应链管理等最新管理理念及其支持技术,跟踪国际通行的物品、服务关系和位置的标识系统及相关商务标准的发展,刊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编码知识、科技论文和应用范例,为中国物品编码事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舆论宣传支撑作用,为商品条码和自动识别技术的推动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高校条码课程开课第一人张铎教授将《条码与信息系统》作为良师益友。会上,他谈到首开条码课程时,编写教材资料缺乏,而由编码中心主办的《条码与信息系统》就成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迄今为止,开设条码课程的老师已从1993年的3位增加到300多位,而学生也从几十人增加到十万多人,《条码与信息系统》在高校条码教学方面功不可没。杂志能第一时间提供国内外条码和自动识别的大量最新科技成果,早在15年前杂志就已有过关于二维条码网络邮票的报道,不仅说明了网络邮票中二维条码的应用原理,甚至其管理模式和设备选型都有过介绍。《条码与信息系统》在最新科技成果报道方面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近年来条码技术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应用的最新进展,如食品安全追溯、建材、服装等,在杂志上都有详实客观的报道,为高校相关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目前,《条码与信息系统》仍然是高校开课老师的参考书,学生指定的参考教材。
会上,张成海欣喜地告诉大家,经过20年的努力,《条码与信息系统》的订户逐年增长,现在每期发行量已近20万册,覆盖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成为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领域最全面、最权威和最具实力的出版物,深受各界读者的喜爱。而《条码与信息系统》作为编码中心与系统成员信息沟通的桥梁,有力地推动了自动识别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普及应用,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辉煌只属于过去,今后,《条码与信息系统》怎样才能更好地助推编码事业的发展?在不断出现的媒介新形势形成的竞争压力下,该如何与时俱进变革形式?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中,如何提高公信度、权威性,吸引更多的读者?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二十年后的今天杂志社又该何去何从?
务实进取贴近市场促发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张成海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杂志存在的不足:每期登载的科技论文的篇幅较多,信息量不大,文章的可读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不够。他同时提出了努力方向:“今后,我们要在进一步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多下工夫,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要用通俗易懂的文章报道自动识别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阅读习惯也发生改变。杂志社从领导层开始正视杂志内容风格与读者需求的错位,谦逊和坦率的态度为杂志开启了另外一扇窗,迎来了一缕新鲜空气,预示着杂志在不久即将再现可续性,去除晦涩拗口,深入浅出,用通俗的文笔报道深奥的技术应用,让更多的读者从“懂的才看”到“不懂才看”。
会上,参会的领导嘉宾还参加了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为《条码与信息系统》二十周年特别策划的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这一系列活动包括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物品编码与生活”主题有奖征文、“物品编码进企业——实际应用程度与问题调研”、物品编码知识有奖征答等。活动围绕物品编码主题,突出自动识别技术实际应用,重视与读者、企业的互动交流。丰富的活动形式,务实的活动原则,使其互动性和应用性并具,相信必将扩大杂志在读者和企业中的影响力。
通讯员是杂志社的中坚力量。通讯员的工作积极性、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直接关系着杂志的出刊质量和专业水平。在本次会议上,杂志社为2012年表现出色的15位优秀通讯员颁了奖通讯员孔维佳和通讯员吕超作为优秀通讯员代表在会上发言,他们分享了通讯员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引起了在会领导、嘉宾和其他通讯工作者的共鸣和认可,赢得了多次掌声。
座谈会上,科创京城条码技术公司技术总监燕宏生结合工作实际,把在创建标准化的GS1条码标识系统过程中,遇到的相关企业的问题做了集中系统的分享,为杂志社和各通讯员今后的选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反映了企业应用条码的实际情况。百度公司政策部高级经理刘环宇把百度公司的自动识别相关应用,如条码识读、生物(人脸、语音等)识别,给与会代表做了介绍,并将与自动识别技术相关的产品的公益作用、日常消费、娱乐用途以及对人们便捷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分享。
创新机制打造全媒体平台
以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无疑给了纸质媒体无形的压力。
张成海强调:“杂志社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重视新媒体的拓展工作。深度开发杂志社的网站、app移动平台、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是我们寻求新的增长点的突破口。我们要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打造全媒体平台,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创造经济效益。”为杂志社在目前新型媒体层出不穷,同质化媒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给出了突围之策。李艳萍也提到,要创新办刊形式,探索发展之路,适当改变自身的媒介形式、运作方式、服务方式。目前杂志社已着手建设中国自动识别网(www.aidchina.com.cn)。
为充分发挥杂志社全媒体平台的作用,杂志社还决定成立编委会和理事会,搭建一个物品编码行业产、学、研互动平台,凝聚政界、商界和学界一批专家,为聚商、育商、护商、通商和招商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资源优化,资本放大”的目标,更有效地促进中国物品编码和自动识别产业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服务。这一举措有利于行业内资源、资本优化配置,必将提高杂志在业界的地位和公信力。
创新才能求发展,作为已有二十年办刊经验的杂志,《条码与信息系统》有庞大的资源优势、人员优势,如何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张成海强调要不断完善市场运营机制,进一步做好两本杂志的新闻宣传、杂志发行、市场经营等工作,同时,还将通过组织相关人员举办主题论坛、讲座、培训班,承办相关产业的博览会、展会、企业的新闻发布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推动物品编码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促进各领域编码技术应用的标准化。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杂志社才具有生机和活力。会上,编码中心办公室主任孔洪亮宣读了《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的改革重组通知。杂志社的重组改革是在《条码与信息系统》创刊二十周年之际创新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下一步期刊转企改制提早作了准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杂志社将乘着改革的春风继往开来,扬帆起航,迎接新的挑战和曙光。
光芒背后的付出
《条码与信息系统》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上,《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为2012年表现突出的15位优秀通讯员举行了颁奖仪式。孔维佳、吕超作为优秀通讯员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介绍了自身通讯工作经验。在出色的物品编码工作支撑下,深入基层了解企业需求,以强大的责任感和务实精神,成就着他们通讯工作的光芒。
物品编码工作更多的是和企业打交道,而通讯工作更是需要深入企业做最直接的了解。以对北京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象”)开展的工作为实例,北京分中心对“金象”开展个性化一对一服务,定期对“金象”各门店开展商品条码质量和应用情况的调查,并及时将条码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反馈给企业负责人,提出可行的整改意见,以及企业今后如何避免此类问题。深入的接触和交流让北京分中心与“金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去年,“金象”将与北京分中心接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成文,在《条码信息与系统》杂志上发表,分享着企业真实的感想和收获。
一直以来北京分中心定期与重点企业联系,向企业约稿。几年来,来自百货、医药、建材等各个不同领域的零售商、制造商及印刷企业均参与其中。
物品编码工作要取得跨越式发展,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相适应,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机遇。而市场的培育,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宣传工作的支撑,需要通过宣传转变目标客户群的观念,引导其认知编码、应用编码,这也是通讯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所在。
出色的通讯工作需要有优异的物品编码工作作为载体。物品编码工作没有亮点,没有创新,通讯报道便不会出色。我的投稿多数是基于成都办事处开展了创新工作。例如,成都办事处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立项《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模式研究及示范》,全力推动数据同步服务;研发了“成都市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长期致力于商品条码信息公共服务研究;与中国防伪协会合作,开展白酒防伪与质量溯源项目研究等,这些工作带动了成都市物品编码工作的全面创新发展,也让我有了丰富的通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