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解决“三不”问题应从质量入手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这“三不”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08年初,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过热,通胀升温,温家宝总理以此提出警告。之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现在又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可见“三不”问题不是偶然出现的,也是中国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障碍之一。
应该说,提出“三不”问题,源自于国家层面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目前中国经济遇到的诸多棘手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三不”上来。比如,从生产供给层次看,第一产业转型乏力,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从需求层面看,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过去很长时间更多依赖于前两者的拉动,但倚重出口容易被外部需求绑架,投资过热会导致边际效益降低、消费力下降;从要素投入层面看,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物质资源投入,后果是收益低且环境污染代价惨重。各层面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承受之重。
虽然“三不”问题很复杂,但仔细梳理之后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忽视质量。这个质量既有广义的、宏观的范畴,也有狭义的、具体的所指。就产业层面论,支撑“中国制造”的主要是价格和劳动力优势,质量“挣分”能力一直很低,有时甚至还要“拉分”;消费这架“马车”跑得不够快,很大程度上与产品及服务质量水平不高有关,尤其是食品等一些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产品屡次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信心打击很大;至于那些短视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其社会贡献早已经变成负值,更不用谈质量和效益了。
由此看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刻,中国要下大力气解决“三不”问题,切入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放在质量上,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把质量问题当作发展过程中核心和基础性因素来考量,有质量的发展才不是空话。
从转型升级角度来说,要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质量为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身,其实质就是质量提升的过程。确定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优先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都要抓住根本,做足质量文章。
从扩大内需角度来说,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保证消费者能够安心消费。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督促企业通过改善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疏通维权保障渠道,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有了质量和质量权益的保障,消费者才敢消费、才想消费,才能形成持久的消费拉动。
质量问题的解决自然离不开质量工作者的努力。这些问题在给我们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成为我们发挥职能作用、树立自身形象的良好机遇。我们相信,只要搞清问题的根源,抓住问题的根本,特别是抓住了质量这个关键,就一定能够把它们解决好。我们更相信,只要牢牢把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尊重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就一定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